请您先登录!        登录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致赢Victory、更高Higher、协同United、杰出Top。
首 页 关于众拓 咨询服务 众拓培训 管理文库 管理工具 新闻中心 众拓论坛 休息片刻 项目经验 会员中心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管理文库
 
企管理论基础
哲学的光辉
军争的火花
商战的启迪
历史的借鉴
名人箴言录
企业家名言录
识人与用人
企管文摘漫步
企管思维PPT
 
 
 
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管理文库 -
秦赵长平之战

(来源:根据历史与网络资料编辑)


一、战争背景



1、在变法中崛起的西方强国------秦国

秦人为华夏族西北嬴姓部族,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予嬴姓。殷商时期,秦非子为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因镇守西戎得力而封侯。周孝成王时,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连同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咸阳)之地,再次赐以秦(天水)。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前770年,秦襄公因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雒[luò]邑有功,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最初的领地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中原各国)的边缘部分,周边崇山峻岭,环境恶劣,因此数代人一直努力着向南向东拓展,以求生存和发展空间。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于659年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jiǎn]叔、由余为谋臣,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先后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开彊拓土。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于前361年继位后,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对内,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与日俱强,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惠文王(前356年---前311年)于前337年继位,灭商鞅,但继续推行其变法,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其中特别是于前316年攻占了具有粮仓之称的巴蜀,使秦国不缺钱,不缺粮,兵员充足,士气高涨,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武烈王(前329年---前307年)于前310年继位,在位期间,重武好战,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继续为秦统一中国巩固坚实的基础。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于前306年继位后,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rǎn] 为宰相,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301年垂沙之战,大败楚军;

293年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279年------前278年,鄢郢[Yānyǐng]之战,再破楚军,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273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秦国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对手,东方强国------赵国,打败赵国,则秦国统一六国再无任何一国有独立抵抗实力!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睢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秦国文有良相范睢武有名将白起,秦国对赵国的战争就此规划并逐一展开。


评论:任何国家的崛起,采用的手段方法如出一辙,那就是先是老大思维的开放、变革,然后是获得国内外优秀的人才,特别是能够获得用以改良国内基因的国际人才,再由人才出良策,然后老大坚定地持之以恒地支持其政策的贯彻执行,之后便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协同兴起,挡都挡不住,见鬼杀鬼遇神杀神。反之,任何一个国家的败亡,也遵循这一路径,先是老大思维的固化、钝化,或者老大老了或离世了,政策得不到持续执行,再是优秀人才的出走,特别是国际优秀人才的出走,其后是国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比赛般的衰败,挡都挡不住,连小国都会来踹一脚,直至国家灭亡。


    2、军事变革中崛起的东方强国------赵国

赵国国君的祖先原为赵侯,与秦国同源于嬴姓,同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之后,是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其后历代辅政周国。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空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赵国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相较于秦国,赵国生来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土地多以平原为主,较易发展经济,北部以游牧为主,南部以农耕为主,但其战略环境较为险恶,除西北部有太行山作为战略屏障外,其它方向则地处平原,无险可守。

“居安思危,危则生变。”这是开明国君的基本思维。

周赧[nǎn]王九年(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国势、军力逐步走上强盛,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赵武灵王更是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评论:强国总是将目标瞄准更强大的国家作为竞争对手。


270年,秦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è yǔ,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暂时阻止了秦国的进攻。

但是秦国继续采用远交近攻战略,继续向东拓展。柿子拿软的捏,就近攻韩。

3、韩国上党地区地理情况

A、韩国的地形,像个葫芦,两头大,中间小。这种地形存在被拦腰截断的危险。





B、韩国上党高地




韩国上党高地被三座山脉包围着,东边是太行山脉,西边是太岳山脉,南边是王屋山。上党高地中有两个盆地,长治盆地和泽州盆地(也叫晋城盆地)。

C、上党高地主要地形与交通状况

上党高地主要交通状况由三横即白陉、滏〔fǔ〕口陉、井陉和一纵即太行陉的道路网组成,其中白径贯穿山脉东西。除此之外,在南端的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有轵关陉,由关内平原越过中条山右直达关外武遂低地。如下图所示:




这五条通道的具体交通情况:

轵关陉-2:这是太行山中最快捷的一条东西向通道,连接河东郡和河内郡,因为山路短,因此通行速度快,当时已被秦国占领。

白陉-3:西入口由秦国控制,东路口由魏国控制,中间通道属韩国上党郡。

羊肠陉-4:又称羊肠坂道,只有东侧一个入口,由赵国控制,山上道路则归韩国上党郡。

滏口陉-5:连接赵国的晋阳与邯郸,是赵国的生命通道,东西两个出入口由赵国控制,中间通道属于韩国上党郡。

太行陉-6:唯一一条南北纵向的通道,与上党郡其它三条通道相通,唯一一个出入口和通道,掌握在韩国手中。

 4、秦国的战略

1)、“半韩”战略的出笼

从地图上看,秦国通向上党郡的唯一路口,就是白陉的西路口,起初秦国正是从这里进攻韩国的。前265年,秦军从白陉西入口攻占韩国上党郡西部的端氏,但遭到韩国的顽强抵抗,付出较大的代价,当秦军试图向东继续攻入东上党时,遭到更为激烈的抵抗,被韩国依空仓岭修筑的高平关给挡住了,秦军伤亡惨重,前后付出了损失7万人的巨大代价。

再这样攻下去,以秦国的意志与实力,虽然可以攻下东上党,但代价高昂,于是,秦襄王、相国范晔、武安君白起,不得不重新规划进攻韩国上常郡的战略,于是一个称为“半韩”的新战略出笼了。

上党郡的王字形交通路径以及韩国的葫芦形状,露出了葫芦中间的薄弱点。秦国的所谓“半韩”战略,就是猛攻韩国中部狭小的各要塞,最后攻占中部的大城市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断,割裂韩国新郑辖区与上党郡的联系,使上党郡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然后再采用外交手段迫使韩国将上党郡拱手送上。如果上党郡得手,那么秦国就可以进一步呑并韩国剩下的新郑区,又可以因与魏、赵接壤而直接进攻魏、赵,达到统一中国(中原)的目的。


评论:事业想要成功,虽然直线距离最短,表面上看捷径好走,这种道路也容易被普通人所发现,但是不一定容易成功。反之,如果绕一个弯子走路,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表面上被人耻笑以“傻!”,实则是聪明的体现,这往往更易成功,能够笑到最后。


2)、“半韩”战略的实施

周赧[nǎn] 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国的国君韩桓[huán]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评论:后人猜测,这可能是也应该是一种阴谋,把祸水引向赵国,让秦赵相争。韩国老大脑子比较不好用,不会用才,没有明政,国力差,只能仰仗大国的鼻息生存。相比秦国所在地,韩国的地理条件好多了,可是,上天就是这么公平,条件好的精神就是差,条件差的反而锐意进取。

上党民众被逼无赖,新归附于赵,表面上民心在赵,但对民众而言,战争谁都厌恶。从表面上看,赵国即得地利(与上党接壤),又得民心,可是,战争不仅仅只有这些,更多的是敌对双方的实力,包括整体国力资源,包括军力-----武将的谋略、军队数量、军力结构、武器装备,等等,更重要的还有民族精神------国魂、军魂,以及总体天下之大势。秦国在四周崇山峻岭的关内憋了在几百年,一有机会,岂能不到沃野千里的关外透透气?!

 

赵国此时历经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两任的励精图治,到赵孝成王上任已是史上最强的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对这种飞来横财肯定照单全收,但戏得演足。

赵国接到冯亭所派使者的上报,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赵孝成王说:“好”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郡,对秦国而言,无异于煮熟的鸭子飞了,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于是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评论:秦国千辛万苦奋斗,好不容易到手的肥肉,岂能拱手让人?赵国接收上党郡,没有对或不对,只有实力对抗------抗得过抗不过秦国之区别。赵国即使不接收上党,秦国后面的战略步骤安排,照样还是要攻赵。     


于是,秦赵长平之战拉开帷幕。

二、对阵双方将领与兵力简述

1、秦国将领

王龁[hé]: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在与赵国的多次战争中互有胜败。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征战皆全胜。

2、赵国将领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因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喜谈兵学,曾帮助其父在不到一个月攻下齐国麦丘,受到嘉奖。

3、兵力对比

秦国60万 + 后援15万  VS  赵国45万  +  后援接济不上


三、战役布署

1、赵国的战役布署




赵国依丹河设两道防线,丹河也将赵军自然分割成两个部分,丹河以南的西南部直接面对秦军。第一道防线,在丹河西南,由空仓岭、高平关、南长城构成,第二道防线,在丹河东北,由大粮山、韩王山、百里石(北)长城构成。廉颇两道防线的兵力布署:

第一道防线,由裨[bì] 将赵茹镇守,以光狼城为中心,背靠丹水。防线南部是新修筑的长城壁垒,抵御从太行陉来的秦军。防线的西北部,是空仓岭上的高平关,抵御从白陉方向来的秦军。由于高平关比较狭小,仅能容纳不到1万的军士,因此高平关背后修筑了两座障城,作为高平关人力物力的补充。

第二道防线,由廉颇亲自坐镇,以长平大营为中心,西南方向面对丹水,北部是连接上党纽带的百里石长城,东南部有两座当地最高山------韩王山、大粮山,赵军在山上建有瞭望台------可将周边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主将廉颇在这里坐镇指挥,这两座山岭高陡峭,各有数万人把守,易守难攻。


评论:赵军擅长进攻而弱于防守,但姜还是老的辣------老将廉颇依山势、河川与长城设防,滴水不漏。作为一个老领导,能够充分做到“知己”,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依据兵学理论,而且能依据丰富的人生经验针对己方的弱点补短,这是难能可贵的。


2、秦军的战役布署

秦昭襄王本想先打垮韩国后再对付魏、赵,没想到中间赵国一杠子横插进来,而且一看廉颇这阵势,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即使不懂军事的人也知道其中的精奥,明白秦军前面数年所打的仗所付出的代价都白忙活了。而且秦国千辛万苦忙乎了几年伤亡了那么多将士,仅获得了个小小的地块------西上党,而赵军不费一兵一卒却白捡了两个大大的地块------东上党与南上党,这口气怎么能咽得下?于是下令战将------左蔗长王龁整顿军马继续进攻上党郡。

于是王龁进行战前战役战术分析,制定战役战术进攻策略。

进攻策略一:从南部的太行陉方向进攻,但将直面赵军的南长城,且这条防线由无数垒城组成,赵军布署2万人左右,战线很长,秦军若是强攻的话,将面临很大的伤亡,而且苦战未必能够突破。

进攻策略二:从北面白径方向进攻,但将面对赵军北面的空仓岭防线,空仓岭南北走向,蜿蜒80余里,山体石质,岭高陡峭,且之前韩军就于险要处筑就了高平关------南北宽约2里,南峭壁北陡涧,中间峡谷贯穿东西,这里成为赵军扼守的咽喉要地。此外,赵军裨将赵茹在高平关之后还构筑了两座障城,与高平关形成互为犄[jī] 角之势。

但是,秦将王龁终究看出了弱点,高平关仅有约5千军士把守,于是他利用赵军的这一弱点,确定出他的策略选择:

利用一部分军士原地造势,而他统率主力由河内郡迂回到河东郡,由白径登上太行山,集中数倍于赵军的优势兵力攻打高平关。


评论:竞争对手的弱点,地区可利用的优势,己方的强项,三项的交集,就是目标进攻区域。机会总是被有心人所捕捉到。非但如此,双方领导旗豉相当,针锋对麦芒,即便存在针对性的布局,竞局的凶险,谁也预料不到。这时,勇气与胆量及临战的智慧、指挥经验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四、战役进程

1、秦将王龁突破高平关

秦将王龁率领主力按计划进攻高平关,赵军将领赵茹发现秦军从西部发起进攻,于是亲自坐阵高平关,欲与秦军决战。可是令赵茹没有预料到的是,来攻的是秦军的主力,王龁亲自指挥,兵力是赵军守关的几十倍。在秦军的强攻之下,赵茹意外被流矢击中身亡,赵军失去主将,群龙无首,士气锐减。王龁发现高平关有异样,察觉到战机,不分昼夜轮番猛攻,不予赵军喘气之机,高平关全体赵军壮烈殉职,高平关遂告破。


评论:战将是指挥三军的大脑,仅仅有勇------勇气与胆量是不够的,更多的要靠谋------智慧,做到有勇有谋,而各级官兵,才是战将的手脚,在大脑的指挥下协同起来冲锋陷阵。大脑没了,手脚也就乱了。


2、赵将廉颇退守长平关

高平关一破,之后的两个障城、光狼城无险可守,南面的长城也面临从内面突破的危险,于是廉颇想趁秦军休整之机,放弃南面防线,将南线赵军全部撤回第二道防线,以图保存实力,巩固第二道防线,逐步消耗秦军。但是,名将王龁根本不给赵军喘息的机会,下令继续追击,扩大战果,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让南长城的赵军能顺利撤回到第二道防线,两障城、光狼城的赵军根本没有撤退的打算,视死如归,全部力战而死,壮烈殉职。只不过廉颇没有预料到第一道防线会被突破得这么快,且主将赵茹身亡。


评论:任何领导都知道,关键点突破之后,战果需要扩大,才能发挥战局收效的协同作用。


3、战略相持阶段

第二道防线是赵军防御的重心。秦将王龁虽然拿下了丹河以南的第一道防线,但因赵军凭险依城抵抗,伤亡比赵军还多,照这样消耗下去,最终未必能赢过赵军。而依险依城依工事防守消耗秦军,再最后大反击,正是赵军统率廉颇的战略意图,况且,秦军进攻赵军第二道防线,首先要越过丹河,其次,赵军占有韩王山、大粮山、百里石长城之地利,又有廉颇亲自坐阵,硬攻下去,估计秦军伤亡还要更大。秦军集中力量将战争这么打下去,肯定不是办法。

廉颇利用丹河之险,韩王山、大粮山、百里石长城之地利固守,将王龁的秦军阻挡在丹河以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场对抗,从前262年冯亭降赵赵国派廉颇接收起持续到前260年,前后三年,秦、赵两国不断增兵,双方陈兵数十万,相持不下,双方都在寻求战机,找到对方的突破口,进行决战。

4、赵国求和与廉颇的孤立

1)、赵国求和

双方几十万大军相持下去,秦赵双方都耗不起,赵国更耗不过秦国。赵国当时所拥有的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面积占其国土的一半,但这些郡大多处于游牧而少农耕,提供的粮食少甚至要从其他郡调粮,三年耗下来,青壮年劳力没有得到解放去发展生产,农业落后,商业凋蔽,赵国耗到国库空虚,引发的社会问题一大堆,赵孝成王苦不堪言。而秦国虽有巴蜀粮仓作后方,但路途遥远,运粮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三年耗下来,也好不到哪里去。照这样耗下去,秦国要被耗穷,而赵国要被耗垮。

这时,赵国首先憋不住了,赵孝成王派人向廉颇催战,要赵军渡河决战,但君命有所不受,廉颇对催战置若[wǎng]闻,按既定战略方针拿定主义坚守。

催战不成,赵孝成王于是提出求和。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评论: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任何事物的败亡,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根据。关键时刻,智者与愚者立马显现出来。智者意见透彻深奥,但未必能被主子采纳,愚者意见肤浅,主子很容易接受,但未来会坑爹坑到国破家亡。错误的决策导致错误的行动,最终将导致失败的结局。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评论:两国对决,要看谁的综合实力强,谁比另一方憋得长久。对决过程中,谁都不比谁日子好过。进入关键阶段,要看谁的意志力更强。这时,要比战略,比团队精神------民族灵魂与军魂。谁有战略,谁的战略更胜一筹,谁有精神文化,谁的精神文化更优秀,谁就能憋到最后、赢得胜利。且谁能让精神把物质贯穿起来,精神与物质相互协同,各等阶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协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谁就更强,更能赢。


     2)、廉颇的孤立




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数次战败,恐一败涂地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坚守营垒,固守不出,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去应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壁不出、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实际上,廉颇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然而没想到秦国召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甚至比赵国更快,更畅通。而赵国却相反,开始并没想到变成持久战,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一直僵持会导致赵国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同时将本来善于野战的赵军用于防守战,让秦军顺利包抄赵国后方,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让赵国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动权。此外由于赵国外交上的失败(注:魏、韩、楚皆畏秦,齐恨赵曾参与乐毅伐齐,燕国与秦国交好),导致赵军陷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地。


评论:赵国主将廉颇在国内得不到协同响应,在国际上也得不到协同响应,总体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赵国高层没有战略没有目标可言,在他们的意识中,上党郡只不过是一块未花成本而得到的肥肉而已,不值得以国力相守相搏,若失去也仅是本不属于自己的地块。而秦国则是有战略抱负有目标的国家,必动员全国力量,势在必得,势不可挡。一个组织,有战略与没有战略,平时没多少感觉,但在关键时刻就区别开来,从而决定竞争的结局,决定这个组织未来的命运。



5、决战阶段

1)、秦国用计,两军换帅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决定换将,当时赵国有几个将军可供选择:

老将庞煖,历任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三朝将领,资历足够,但还不能证明足以统帅几十万大军进行决战,被否决;

齐国来的将领田单,曾是齐国复国大将,但他是齐国来的国际人才,心是否还在齐说不清楚,在被任用期间也只是攻克燕国的几座小城而已,被否决;

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是否已附说不清楚,被否决。

余下的三位则是赵孝成王刻意提拔的将领,乐乘、李牧、赵括。

乐乘,在赵惠文王时就很被重视当作重点对象培养,多年来是廉颇的左右手和得力干将,虽个性不像廉颇那样倔强,但和廉颇一样是个守战派,被否决;

李牧,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匈奴南侵,但当时的他远离朝中,还没有立大功出大名,且还是个断了右肢的将领,被否决。

最后只剩赵括。赵王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评论:知子莫如父母,知贤将良臣莫如良相。其时赵国李牧、乐毅皆名将,在关键的时刻没有用在关键点上,而让只有理论却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领兵,可见赵孝成王这位老大用人不咋地,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至少他可以征询下他的将领们的意见,集思广议,再下决定也好。有才者不那么受老大待见,不但曾经的历史如此,更多的现实还是如此,这就是李牧、乐毅们的悲哀,更是类似赵孝成王这样大Boss的悲哀。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一部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为了贯彻他的攻战方针,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知道用间目的已经达到,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评论:秦国通过用计的协同,致使秦赵国用兵的主要“序参量”改变了,从而改变了秦赵两军的军力质量、军力实力,两这对垒,搏奕的层次变了。


2)、白起用计,长平决战




白起到达上党,设计了一个通过协同进行军力集中对赵军打包围歼灭战的策略。

第一步,命王龁守光狼城,加固光狼城附近的垒城,深挖壕沟,布置陷阱。为了引诱赵军来攻,王龁偷偷调走一线部分守军集中在光狼城和垒城中,坚守不出,等待进入伏击圈的赵军进行反击。

第二步,派出2万多军力做诱饵,引诱赵军渡过丹河来攻。

第三步,白起命令将军司马梗率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从东北面绕到赵军百里石长城后面,突袭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切断赵军与邯郸及北上党的联系,截断赵军的后路。并随着战争的深入不断增兵。

第四步,白起命令将军王陵率一支5千人的轻骑兵渡过丹河,切断长平大军与屯粮地大粮山的联系。并随着战争的深入不断增兵。

赵括在稳住赵军军心后,指挥部队渡过丹河展开大反击。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攻入秦军第一道防线,双方展开搏杀,为引诱赵军大军深入,王龁不援一线秦军,秦军第一道防线被突破,秦军2万多诱饵部队损失殆尽。赵括命令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核心防线------光狼城及附近营垒,遭遇秦军猛烈反击。

秦军反击,赵军有序撤退。赵括毕竟的熟读兵书的教授级大佬,赵军一面放火烧林一面布设陷阱,弩阵断后,致王龁的追击不能大规模杀伤赵军。赵军渡河退回长平大本营。至此阶段,秦军伤亡大过赵军。

此时秦军的5千人的骑兵部队已渡过丹河插入赵军营垒与大粮山屯粮地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军要恢复粮道则必须控制小东仓河谷,但小东仓河谷两岸悬崖峭壁,乱石嶙峋,毫无隐身之处,赵军难有作为。

于是赵括一方面命令赵军分别向东北方向的百里石长城与西南方向的丹河突围,吸引秦军主力,另一方面派精锐部队往大粮山强运粮草,但这个计谋早被白起料定,被其识破,他增兵最多的就是小东仓河谷,大粮山屯粮地始终牢牢地控制在秦军的手中。赵军抢运粮食,但这点粮食于几十万大军而言,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为用。





此时,司马梗的2万5千人部队已攻克百里石长城。白起令各处部队守住各山口要道,修筑壁垒,将赵军团团围在长平。

赵括毕竟是大将之后,仍然头脑冷静,在第一时间没有选择突围,而是修筑营垒,以防秦军攻击,另一方面派人向邯郸求援求粮,以求反包围秦军,此时,胜负还很难料定。

但是,这时赵国比较有实力的部队只有李牧的北军,驻守代郡、云中、雁门等地防止匈奴进攻,若李牧军南下,匈奴军亦南下,因此不能调动,而且其他地方的军力则数量不足。

另一方面,赵国也在动用外交攻势,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向魏、齐、楚三国借粮,可长平未分胜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借给赵国。


评论:赵国陷入国内外没有协同的处境,赵军陷入没有粮草兵马协同援助的困境。


3)、秦国的协同作战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异常兴奋,立马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评论:秦昭王举全国之力,对赵国决战,秦军的战损可见一斑,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不是秦王亲自出动,并采用激励政策组织后援,使粮草和后续兵力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秦军能否完胜赵军仍是个未知数,即使胜利可能也是惨胜。可见后方的举国协同支持对于前方战局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胜利的天平倾向于协同作战的一方。

反观赵国,在协同作战的力量上,微乎其微。如此大兵力的国际强强决战,如果赵孝成王也能倾全国之力支持,可能历史对赵括的万世骂名要改写。赵国很大的原因就是败在协同作战上。


4)、长平之战秦军获胜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评论:关键时刻,赵括又犯了像赵茹一样把大脑当手脚使用的错误。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杀降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秦赵决战以秦国完胜赵国而告终。

五、战争结果与影响

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的资本,此战后国际上再也没有与秦国争强的国家,中国(中原)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然全军覆没,秦军亦死伤过半,即双方伤亡百万左右。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中国的形势已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降临。

 

评论:长平之战以秦国赵军而告终。既是秦军采用集中原则歼灭赵军的战争典范,又是秦军通过战役协同歼灭赵军的战争典范。这一战争案例再次提醒竞技场的人们:欲达集中,必须协同;集中是目的,协同是手段;有所节约,有所集中。


返回首页 - 联系众拓 - 加入众拓 - 关于众拓 -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最佳分辨率:1024×768 32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