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与网络资料编辑)
刘邦对阵战神项羽,屡战屡败,垓下之战,一战定亁坤。------编者
张良只用了一招,让刘邦以战略第二原则------协同原则,应对项羽所采用的战略第一原则------集中原则,刘邦便胜了。------编者

(注,以下文中所出现的月份为汉历,汉历以十月为首月,各月份依此类推。)
前206年四月,各路反秦诸侯罢兵戏下,各就封国。项羽回到彭城,去做西楚霸王;刘邦受封汉王,入汉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许多人心怀异志,蓄谋反叛。而刘邦更是看出了封国必战,战必大一统的历史大势,嗅出了普通百姓厌恶战争而期望统一和平的政治气息,断定项羽必将为其强武封国------“诸侯联邦制”的政治幼稚病付出惨重的代价。八月,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大军主力出陈仓,平定三秦。十月,刘邦兵出函谷关,聚集、收降各路力量反楚,形成楚汉争霸的局面。前205年四月,刘邦集合各路诸侯兵马56万大军袭取西楚首都彭城,随后项羽亲率平齐的3万骑兵精锐急驰回击将刘邦打得大败,项羽一路西追刘邦至荥阳、成皋[gāo]一带,因于战线拉长以及刘邦组建骑兵对抗骑兵,汉军才得以稳住阵脚。此时,各路诸侯见风使舵,纷纷背汉投楚,形势对汉极为不利。但是,彭城之战虽然汉军士兵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但刘邦嫡系的140多个列侯一个没损失,其中包括谋士张良、陆贾还有七八十岁的郦食其[lìyìjī]等骨干力量都毫发无损,这为使汉军能最终击败楚军留下了根基。此时,楚军化被动为主动,反守为攻,占据战略进攻态势,汉军处于战略防御态势。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游击袭扰的战略方针。
评论:面对不利的战局,需要的是战略主持人的胆魄与坚忍,并面对时局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方案。
1、成皋[gāo]之战
荥阳及其西面的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南屏嵩山,北临河水(黄河),汜[sì]水纵流其间,为洛阳的门户,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的咽喉,且在“荥阳------成皋”之间设有秦代国家战略粮库------敖仓(敖仓是秦代水运网的重要节点,敖仓的存在,凸显荥阳天下水运枢纽的地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汉楚两军为争夺该要地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成皋之战,该战始于前205年五月,止于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在这场战争中,针对战神项羽特有的所向披靡、无往不胜------谁碰谁完蛋的军事谋略与英勇果敢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项羽以精锐骑兵为主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特点,刘邦及其谋臣武将们制定出协同作战的应敌策略: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协同配合,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法,将正面相持、侧翼迂回和敌后游击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
评论:针锋对麦芒,以协同原则应对集中原则------以协同作战应对集中优势兵力作战。
自前205年四月起,汉军不断收拢、聚集力量,双方展开拉据战,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的战争。刘邦直接对阵项羽,屡战屡败,但他以坚忍的毅力,屡败屡战。刘邦知道,谁与项羽对阵,谁就得吃败仗,于是刘邦听从张良等谋臣武将们的计策------协同作战,具体策略就是,第一,重视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使汉军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能够坚持长期的战争。第二,彭城失利后,鉴于汉弱楚强的实际情况,适时改变战略方针,转攻为守,持久防御,挫败项羽速战速决的企图。第三,制定出正面坚持、南北两翼牵制,敌后游击袭扰特别是对其粮道中心枢纽睢阳进行袭扰的作战部署,第四,实施灵活机动的作战指导,致人而不致于人,千方百计调动对手,使之疲于奔命,并积极争取外线,逐步完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第五,巧妙行间,分化瓦解敌军,大力争取诸侯,最大限度地在军事上孤立项羽本人。
评论:战略是战争的根本,优秀的战略是战争致胜的根本。而制定优秀战略的前提,必须有一班一等一优秀的战略策划人才,而且君王主子要有能力与魄力用他们。所谓英者聚英才。刘邦英雄,虽雄才不如项羽,但其英才远超项羽,致原本在项羽账下的张良、陈平、韩信等一班一等一的英才与雄才弃楚归汉。而反观项羽,虽雄才大略、英勇果敢,但英才少于雄才,致身边多聚雄才而英才不能归附,在谋略上稍逊一畴,甚且刘邦用人,项羽用己,刘邦大胆分权,项羽惜权集权。输了战略人才,便输了战略谋划,预示着要输了战局。
在此策略的指引下,刘邦展开布署实施:
(1)、前205年五月,刘邦退到荥阳一线收集残部,并得到萧何从关中征集到的大批兵员补充,韩信也带部队前来会合,汉军得到休整补充后实力复振。针对楚军以骑兵为主力快速机动作战的特点,刘邦相应地组建快速机动部队------骑兵,以骑兵对抗骑兵,拜灌婴为中大夫统率骑兵。新组建的骑兵在荥阳以东大败乘胜追击的楚军,将楚军成功地遏阻于荥阳以东地区,暂时稳定了战局。
评论:大凡做大事业,无论在战场如何开撕,总有一个源源不断的正本源流形成稳定的收入,包括源源不断的情感的正能量收入。关中根据地,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兵源与粮草,才是刘邦可以炫耀得以决胜疆场的真正大本营,是刘邦的资本,失去这一资本,其他诸侯、英雄就会乘机雄起,不再仰仗、听命于刘邦。为此,刘邦必须守住这个大本营,而要守住这个大本营,必须守住其咽喉要地成皋、荥阳。
刘邦原本与项羽一样,其手下大多为楚兵,当他经营好了与三秦的关系,楚兵融入秦兵的基因,形成新兴的汉兵,战斗力得以大幅提升,特别是灌婴以原秦国骑兵组建的汉军骑兵,骁勇善战,屡次扭转战局,屡建奇功。
(2)、前205年五月,刘邦派随何说降曾经反秦时项羽的得力干将------九江王英布(黥布),策反成功,英布从南面向楚军发起进攻,但项羽派龙且[jū]攻打英布,英布战败,与随何回到了荥阳。
评论:原本楚军的盟友、项羽反秦时冲锋在前的得力干将英布,被刘邦的说客忽悠至反楚,直至战败,还能在没有兵将资本的前提下跟着一嘴说辞的说客屁巅屁巅地巅到刘邦的营盘,一则说明说客的口舌有时确实比将军的武功与刀枪还牛B,二则说明刘邦的魅力还真的大,三则说明英布本身也确时识时务------能看清天下之大势,否则英布一开干就以负业绩表现,如果不在战场被杀或自杀,说好听一点以身殉于信仰------说客忽悠出的选择,也会惧怕被新的君王主子所杀害。
(3)、前205年六月,刘邦派郦食其[lìyìjī]说降魏王豹,遭到拒绝后,派韩信与曹参平定魏、代、赵,意图从北翼包抄楚国。八月平魏,俘魏王豹,闰九月,平代,斩杀代相国夏说;十月,刘邦趁赵国南部空虚,亲自出马,率兵参战,离开荥阳北渡黄河,攻克河内,从南面进攻赵国,接着攻克了朝歌(今淇县)、安阳(今安阳南)、邯郸(今属河北),然后继续向北攻,欲与韩信、张耳南北夹击赵国。前204年十月,平定魏、代后,韩信统率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赵国,于井陉口打败赵军主力,赵军主将戚将军逃跑至邬县(今山西省介休县),被曹参斩杀。赵王歇逃到襄国,张耳与韩信追击,刘邦亦从邯郸北上攻打襄国,汉军南北夹击,攻破襄国,杀赵王歇。其后项羽遣骑兵渡河争夺赵地,被汉军击退。韩信与张耳留在赵国继续作战,扫平赵国残余力量,平定赵国。
评论:为了获得即定战略的成功,刘邦这位有头脑有眼光的领导,除自己在正面战场组织迎敌、牢牢地吸引住敌军主力外,还组织了一个得力的盟友------英布从正面协同迎敌,所谓一将难求,此时正是用的时候。此外,他还没忘了按既定战略派遣得力干将打开侧翼战场,并且为了保证侧翼战场的成功,关键时刻他自己还从正面战场脱身到侧翼战场蹦跶两下,而且是满满的成功,从这点看,刘邦不愧为一代战略家,有英才,而且还是一个成功的战役战术指挥者,有雄才,总体来看不愧为英雄。
(4)、前204年十二月,刘邦从攻赵战场返回荥阳,英布使人返九江收兵数千归汉,刘邦分兵给英布,英布率军到成皋参战,以分散项羽兵力,而刘邦则据守荥阳。
评论:英布兵败,按一般的做法会被君王主子当臭脚布一样扔掉甚至杀掉,但刘邦看到英布作为项羽曾经的得力干将大力反楚的政治旗帜作用,以及他确实作为一员猛将和在一番地域一呼百应的品牌领导作用,大度分兵,让其重整旗豉,起到分散敌军力量的战略作用。若非英明与度量,这不是一般的领导所能看到和做到的。
从前204年十二月攻赵战场回来后,刘邦据守荥阳,取敖仓之食,与项羽对峙,双方进入相持状态。项羽全力发动攻势,多次切断甬道,使汉军乏食。情急之下刘邦听高阳酒徒郦食其[lìyìjī]之言,欲遣使复立六国贵族后裔,以分散楚军力量,被张良阻止。
评论:战略执行过程中,面对复杂环境、竞技场情势的变化,即需要坚持既定战略原则,更需要不断认清方向、调整方向,坚定战略方向不动摇。情急之下,郦食其[lìyìjī]使出复立六国贵族后裔复国封侯从而分散楚军力量的臭招,将重覆项羽“诸侯联邦”制的老套路,有违历史时代之大势,必将后患无穷,幸亏一等一的谋臣张良看得清楚,极力阻止,刘邦亦能听谏,才避免走入误区。有时,胜败仅在一念之间,也是内心正反两面智慧与胆量搏杀的结果。另一方面,项羽看到了敖仓粮草战略资源对于汉军的重要性,多次切断汉军甬道,相当于打残敌军,可为什么项羽不夺取并牢牢占据敖仓------进而全歼敌军呢?
其后,刘邦采纳陈平之谋,遣奸细散布流言,离间项羽上下关系。前203年四月,楚军围困刘邦于荣阳。刘邦于危急之际,始行缓兵计,遣使求和,愿割荥阳以东予楚;继而施反间计,使项羽猜忌主要谋士范增,致范增愤然辞去。七月,用陈平计,令周苛等坚守城池,以将军纪信作刘邦替身,由纪信带着二千多美女缓缓纷杂作戏般出东门诈降,刘邦与陈平等则趁乱由西门逃离荥阳,经成皋入关。项羽愤怒异常烧死纪信,指挥楚军紧围荥阳,占领刘邦放弃的成皋。成皋第一次失守,荥阳危在旦夕。
评论:刘邦直接领兵与项羽对阵,屡战屡败,屡次证明其雄才不如项羽。无间道是另一个隐性的战场,刘邦正面干不过项羽,老是采用阴的手段------说降魏豹与英布,这回搞得更阴,把隐性战场打到项羽的核心决策智囊层,斩断楚军的智慧臂膀。
刘邦在关中征得新兵,本欲东进,被辕生谏阻,乃依其言引兵经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出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以吸引楚军,减轻荥阳一线汉军压力。项羽率主力南下,汉军坚壁不战。
评论:刘邦又一次从根据地获得在战场开撕的资本。但这回弄明白了,在战场与项羽正面开撕肯定搞不过,只有采用计策,采用协同作战,消耗竞争对手,期待战略态势扭转,才有一丝生的希望。而那些辕生们也深深懂得,蚁巢将倾,卵何以存,不得不绞尽脑汁倾尽所有的智慧为主子献计献策呀!
(5)、前203年五月,刘邦派灌婴和靳歙深入楚军后方断楚军粮道,灌婴、靳歙进展迅速率骑兵突袭荥阳、阳武到襄邑粮道,另外深入到鲁下大破项冠楚军。刘邦另让彭越加强对楚后方的袭击,击败项声、薛公,攻占了要地下邳,直接给楚都彭城造成威胁。刘邦趁机北上大破终公楚军,收复汉军曾经放弃的成皋,而丁复同时也在叶击破楚军。战略要地成皋第一次失而复得。
评论:对准竞争对手要害,攻其所必救------危胁楚军的首都彭城,从侧面绕一个道走,刘邦就成功了。另一方面,粮草如血液,粮草补给是战争重要的一环,再猛的钢铁战士,失去了粮草,也得软扒下来。事后证明,正是断了粮道,以及汉军的坚壁清野,致粮草中断,让项羽的楚军失去了战斗力。因此,灌婴、靳歙的机动快速骑兵深入敌后作战,以及彭越的游击战,掐断了楚军的命脉------粮道,给予了楚军最致命的打击。从另一方面看,离开项羽直接领导的楚军,总是吃败战,可见项羽虽然个人非常英勇,但他在领导、培养、授权使用将才方面的能力,不如刘邦。
(6)、前203年六月,韩信与张耳平赵后南下至河内修武欲会合刘邦。七月,刘邦令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等人守荥阳,离开荥阳北渡黄河,与韩信、张耳会合,命张耳镇守赵国,拜韩信为相国,并调集原属韩信、张耳的军队,正打算回援荥阳。八月,项羽击败彭越后,在荥阳汉军彻底弹尽粮绝之际对荥阳展开凌厉的攻势,周苛等人不能抵挡,项羽攻破荥阳,烹周苛,俘韩王信,随即进攻成皋,刘邦听谏避开项羽锋芒驻扎在河内小修武。成皋破,刘邦再次听谏渡河水北去,随后汉军再次放弃成皋,楚军拿下成皋后乘势将储备粮库敖仓一锅端,但西进后受阻于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一带,汉军再次坚壁清野。
评论:刘邦之前两次用关内根据地接济来的兵源与项羽开撕,但都失败了。这次,刘邦夺走了韩信、张耳开辟北方战场的大部队,信心满满的回援荥阳,要好好地在谋臣与众将面前表现一把怎么做老大,结果在众谋臣、众将、众诸侯面前丢尽了脸,把苦苦死守的荥阳连同吃饭的家伙------敖仓首次给弄丢了,战略要地成皋也二次失陷。非但如此,项羽还把南方打游击战的彭越给狠狠地收拾了一番,可惜项羽击败了彭越但未扩大战果予以歼灭。可见,战神项羽的战力,不是一般的强。
(7)、前203年六月至八月,就在刘邦调走韩信、张耳的部队回援荥阳时,韩信在赵地组建新军击齐,遣卢绾、刘贾率兵2万渡白马津(今滑县东),深入楚地,协助彭越袭扰西楚后方。九月,项羽闻彭越等攻下瞧[suī]阳(今商丘南)、外黄(今兰考东南)等17城,大惊,复领兵东归,临行,留大司马曹咎守成皋,嘱其谨慎勿战。刘邦听谏乘楚军无暇西顾之机用计激曹咎出城,曹咎领兵出城,渡汜水,欲与汉军交锋,刘邦趁其半渡,挥军猛攻,大破楚军,再次攻夺成皋,曹咎及司马欣、董翳皆自杀。刘邦夺回储备粮库敖仓,驻军广武,取食敖仓,围困楚将钏离眜[miè]于荥阳。同时,派郦食其[lìyìjī]游说齐王田广,使其附汉。
评论:不怕敌人强,就怕猪队友。项羽临行前已嘱咐守城主将曹咎谨慎勿战,说明项羽采用守城的战略是正确的,但曹咎还是忍不住被激开城出战,结果丢了城,兵败自杀,还连累了其他将士的性命。说明项羽的用人机制存在几个问题:1、用人不当,或者说项羽太年轻不经事,对曹咎的性格特点看不透,2、楚军缺乏监督机制,3、楚军缺乏配备随军谋士。诸多原因致楚军一离开项羽就不行了,再次证明了项羽在谋略上只能用己、唯有用己。另一方面,从司马欣、董翳皆自杀的问题来看,说明项羽在对待失败将士上存在苛刻的政策问题,或者说存在一个度量的问题,这与刘邦对英布兵败的大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否则,司才怪呢欣、董翳们为什么不选择殉职于疆场或撤退,而选择自杀------不成功则成仁呢?
有些事,领导决策是对的,可下属就是做不到。虽然下属的素质不足以承担责任,但这不能完全怪下属,领导同样有责任------负有选拔和培养下属素质、能力的责任,以及领导要检讨放权用人的机制。
(8)、前203年八月,项羽正在梁地攻城掠地,迅速下十余城,得知成皋再度易手,并丢了储备粮库敖仓,急率主力西进,解荥阳之围,然后屯军广武,与汉相持。汉军据守成皋与广武,取食于敖仓,与楚军再次形成对峙。
评论:汉军有对峙的资本------敖仓,而楚军的粮草却要远道运来,资源优势对比,项羽输了一着。
2、潍水之战
前203年八月,趋项羽引军东归之际,刘邦夺派郦食其[lìyìjī]游说齐王田广降汉成功。但在项羽回援荥阳与汉军对峙期间,韩信、张耳平定了赵国,拿下北方战场后,随后开辟东方战场------进攻齐国,齐王田广在做出降汉决定后继续受到进攻,感觉受到奇耻大辱,烹杀并分食了高阳酒徒郦食其[lìyìjī],全力抗汉。灌婴、曹参等赶赴齐国助韩信攻破了历城、临淄,齐王田广逃到高密。前203年十一月,楚军派大司马龙且[jū]率军20万救齐,龙且不听宾客劝阻,自傲,轻视韩信是个吃漂母之食受胯下之辱之人,韩信设计,用沙袋投堵潍水上游,诱敌半渡放水,大败楚军,击杀了龙且,亚将周兰被俘,右司马、连尹各一人被俘,骑兵将被俘十人,20万楚军全军覆没。之后,韩信、灌婴、曹参平定三齐。
评论:郦食其[lìyìjī]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齐国,可见说客能力之强大。但韩信仍然进攻齐国-----他可没有收到刘邦叫停进攻齐国的命令,可见,枪杆子出政权,武功要大于文功,最终牺牲了郦食其[lìyìjī],可见刘邦在文武协同方面,效用很成功而人性极不成功。
西楚方面,项羽又碰到一个在协同作战方面极差的猪队友-------龙且[jū],因为自敖而失败。其失败过程竞与楚军另一猪队友曹咎如出一辙------军半渡而被击败。
潍水之战,汉军斩断了西楚的右臂,形成了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进行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自此,汉军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汉军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前203年二月,韩信自立为齐王,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劝他反汉为楚,韩信或感怀刘邦知遇之恩或识大局不忍叛汉,装作拒绝。
评论:,由此可见刘邦及其谋士们的战略布局极其高明,其执行力非常彻底。另一方面,齐、楚、汉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形成,而最终为什么韩信没有自立而三分天下,不应是楚国的说客武涉没有语言魅力,也不应当是汉王刘邦有着很大的人格魅力,估计应当是韩信有其对天下形势的判断,以及个人人格与对普通百姓命运的艰难选择------分必战、战必乱,继续做出追随刘邦的决定,这同时也决定了韩信自己未来的命运。韩信的最终选择,若从普通百姓的层面而言,可见其人格的伟大。
前203年八月,与汉军对峙于广武的楚军粮尽,且项羽得知隶属于韩信的灌婴率部南下,驰骋于彭城附近;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属楚,西属汉,项羽将彭城之战中掳获的刘邦妻、父送还。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迂回撤向楚地,刘邦也欲西返。
成皋之战表面上以和约告终,实质上以汉胜楚败而告终。
评论:从鸿沟协议中可以看出,项羽将成皋、荥阳及敖仓划给刘邦,可见其处于失势的一方不得已而为之,而此时刘邦战略协同的布局已成功------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已形成。仅就鸿沟协议而言,如果双方守信,协议得到履行,对项羽而言表面上是小失实质上是大得。但鸿沟议和的背后,更多的是刘邦惧怕自己的下属------自立为齐王的韩信,韩信此时处于摇摆的情状,如果此时刘邦不拉回韩信,韩信独立而三分天下,则刘邦的战略布局化为泡影,甚至他的关中是否守得住还是个问题,局势将走向何方,扑塑迷离?刘邦用他的表面上的大失来争取挽回实质性的大得,签约也是不得已的策略。
3、阳夏------固陵------陈下之战
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前203年十月,“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韩信、彭越“期会而击楚军”。汉军到了固陵,韩信、彭越的兵尚未来会。项羽回师反击汉军,“大破之”。刘邦无奈,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只好“入壁,深堑而自守”。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评论:从“诸侯不从约”可以看出,此时的汉军并不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利益,才是人的驱动力量。若没有刘邦许以封地利益,在韩信自立齐王试探刘邦态度之际,刘邦的协同战略,恐怕要破产。
4、垓下之战
(1)、垓下战前具体情势与布局
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gāi] 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评论: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为项羽的忠臣,在汉军陈平等人的用计离间下,作为大司马的周殷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投降了,可见项羽集团骨干成员的向心力比刘邦弱,骨干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相较于竞争对手差,一旦离开项羽这个主心骨,独立作战的能力就不行了。或者说形势比人强,识时务者为俊杰。
前202年十月初,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
当时的情况,楚军处于绝对劣势:
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三、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汉军布局:
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主力则合成一股,向盘距于垓下困守的十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展开决战。
韩信排出了五连阵: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为左翼,陈贺(一说费将军,下同)率军数万为右翼,刘邦率本部主力坐镇后方,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之后断后待命。
韩信的心中十分清楚,楚军除了靠一次斩首突击之外根本别无他法。所以,韩信故意将自己的指挥部设在三十万大军所组成的数道防线的最后方,后面紧挨着刘邦本部十几万大军,最后面是周勃、柴武军;同时左右方各有孔熙、陈贺两个大阵配合。韩信的这种排阵方法道理很简单,项羽若想发动进攻突破了三十万大军的战阵本就很不容易,他躲在最后就能使自己的指挥部尽可能避免被打掉;而如果项羽突破了三十万大军的战阵、则其可以迅速回退至刘邦十万主力的保护之中,继续保持指挥系统的存在;如果连这也被突破,那就由周勃、柴武的后军负责掩护刘邦和韩信二人逃离战场;而最重要的是其左右两翼的两个大阵,项羽一旦发动中央突破战术、向联军指挥部发起进攻,则左右军可以趁机向楚军后方迂回、攻击楚军侧后,以牵制楚军的中央突破。这场战斗楚军能否胜利,只能取绝于项羽的一次冲锋能否在汉军左右军完成迂回以前得手。如果汉军左右军完成迂回前汉军的指挥系统还存在,那么楚军就将失败。这一点,双方主帅都非常清楚明白。
楚军布局:
项羽方面,对于楚军而言,即不能守、也不能退。后勤断绝、无粮可守;后退则江北四郡皆已被占,无路可退;退回江南则路途遥远,且道路被刘贾、英布军所阻,必陷于汉军前后夹击之中,一样是死路一条。当时的项羽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以一次楚军最擅长的强力突击突破韩信三十万前军直接打掉刘邦这个中心指挥系统,以此击溃敌军,扭转战局。
(2)、战争进程
首先,韩信率五阵大军先行向楚军发动挑战性进攻。项羽立刻率十万楚军发动中央突破作战,矛头直制韩信本部。项羽率军展开攻击。楚军前军精锐,在钟离昧的统领下正面冲击韩信前军阵首。楚军骑兵,由两翼出动,突袭韩信军阵两侧,意在夺取旗帜金豉,打乱韩信军的指挥系统。项羽亲率中军主力,紧随钟离昧前军,做掩护支援。楚军步兵随骑兵冲锋。汉军接战,前阵立刻被击溃,韩信指挥联军顽强抗击楚军攻击,由于两翼受到楚军骑兵袭击,不得不收缩,陷入军阵动摇的不利形势。韩信立刻命令大军后撤,以三十万大军为屏障掩护指挥部和刘邦的十万人马向后退去,汉军且战且退。随着楚军前军的猛烈攻击,韩信军金鼓旗帜被夺,队形随即出现混乱。项羽看到了这一现象,迅速捕捉到战机,断定总攻时机已到,下令中军投入战场,对退却中的联军展开猛攻,准备一举将韩信军击溃。楚军孤注一掷地疯狂突击,项羽本人更是一马当先,冲锋速度之快甚至将十万楚军将士统统甩在了后面,连楚军骑兵都没有一人能赶上。一路上,汉军如乌云一般层层叠叠,一眼望去,满上遍野。项羽率十万将士猛打猛攻,连破汉军数道防线,韩信三十万大军溃散一半多,一路之上无人可挡,楚军直杀向韩信本人。韩信初战严重受挫。
出乎项羽意料的是,在溃退的韩信军后面,出现了早就列阵整齐的后备军,后备军开放阵锋,放溃退的军队进入,以弓弩劲射楚军,随后两军陷入胶着激战。
当韩信以前阵为屏障掩护刘邦军撤退回避的同时,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也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机动,其意图是为了节制楚军进攻侧翼、分离楚军骑兵与步兵之间的配合、牵制楚军进攻。
经过半日撕杀,楚军破军无数,韩信的前军几乎被打成了废渣,但项羽依然没能突入汉军指挥部,韩信始终不断的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当时的楚军,项羽本人脱离全军冲锋在前、冲开敌军一道道兵列防线;后面是速度较快的主力骑兵急赶项羽、并将被项羽本人打开缺口的汉军散兵一一冲散踏过;而最后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队,他们与未被骑兵踩死的汉兵一边撕杀一边继续追赶骑兵。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
评论:直接与项羽对阵,就算韩信以30万大军对项羽10万大军,也没有胜算。战在巅峰处,项羽在淋漓尽致发挥个人的战斗力,享受着战斗艺术所带来的快感,把大脑当手脚,全然忘了他还有个团队在战斗。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正在两军酣战之际,一直整装待命的汉军左右两军------孔熙军和陈贺军突然压向楚军,首先击溃楚军骑兵,进而一边攻击楚军两翼,一边分兵向项羽军和钟离昧军身后作移动,将项伯所统领的楚军后军隔离开来,完成了对楚军的分割包围,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随后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将楚军步兵、骑兵一分两半。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陷入胶战状态,楚军攻势随之被牵制。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救援步兵。
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数十万汉军向楚军发起了前后夹击,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垓下城营中。
评论:项羽不擅于组织协同作战的致命毛病在关键时刻再一次严重暴露出来,再猛的猛士,也经不起对手数倍于己的大军有组织的协同作战,战神项羽也是如此!项羽由于不善于步骑协同,自己再如何勇猛,个人与小团队的突出力量,终究敌不过有协同有组织的大团队的力量。
韩信在严重失败中能“翻身再战”,再一次证明,任何战略或者说战略主持人的成功,不在于一时战术的成败,而在于能够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有着永不放弃、能够持续作战略调整从而坚忍地继续执行战略的能力。而这不单单需要战略主持人的远见卓识,更需要战略主持人临战时非凡的勇气、胆量与魄力,以及破釜沉舟、视死如归、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如果韩信就此放弃,中国历史可能会在其一念之间改写。
从另一方面看,统率步兵在后的项伯,这位从鸿门宴开始即私密汉军头号军师张良并与汉王“约为婚姻”的楚军将领,项羽的季父------伯伯,其所统帅的步兵被围,是否是其战斗意志不够坚定甚至是看清看透形势而有意为之所致,很值得怀疑。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或许这永远是历史上的一个迷团,项羽至死也不会明白其事其因。如果楚军没有被分割包围,项羽的集中战略,将再一次成为成功的经典,中国历史可能会为之改写。
战至晚上------四面楚歌
韩信首次亲率优势大军于项羽正面展开强攻遇到了重大挫折,后来在两翼友军的的协同作战下才将项羽打回垓下城去,深知项羽的厉害,于是他采用心理战加以辅助协同攻击。入夜,韩信组织投降的楚军在垓下城四周唱起楚地的民歌。此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心里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与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演出了霸王别姬的历史性一幕: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虞姬一同唱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叹“天要亡楚”!虞姬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劝项王莫气绥、豉起勇气可引兵东退以图东山再起。项羽泣数行下,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地哭泣起来,都不敢抬起头来看项王。虞姬歌声和罢,饮剑楚帐。项王别罢虞姬,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评论:信息源的错误,会导致失败。在做事PDCA的循环中,决策D之前是计划C,而计划C必须根据足够的真实的数据特别是根据经过调查研究的一手数据来做出,计划才来得实而更有效。而现实中不少战略主持人就对须溜拍马很受用,爱听好话不受听实话、真话,而这往往导致其所获得信息源被夸大、欺骗、隐瞒,甚至真话实话的上传途径受阻,从而让其做出错误的决断,最终哪能不失败呢。田父身为楚人,为何要行骗项羽,至少说明项羽不得人心。假定田父未歁骗项羽,以项羽的行事风格,如果这种风格不能痛定思痛而改变,他真能东山再起吗,引人深思!一个人的性格要改变,何其难也。
项羽作为个人,具有贵族的品质,高尚的人格魅力;但是作为一个集团领导者,当他的政策他的行事风格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是给大多数普通民众带来更多更大的伤害,即使有再高的个人人格魅力,也会被大多数人所唾弃,从而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3)、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
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刘邦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余部,汉军全歼八万楚军,遂略定楚地,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刘邦以鲁公号葬项羽于谷城。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5、战争结局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最终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作战的成功战例,亦成为中国大规模协同作战的成功经典战例。而在更大范围的战略层面上,包括之前的阳夏------固陵------陈下之战,从刘邦撕毁鸿沟协议始,甚至于整个楚汉战争,汉军所采用的,皆以协同原则为作战基本原则,可贵的是这一战略原则,被刘邦及其谋士武将们坚持使用直至战争最后的胜利。
评论:既定的战略原则,贵在被实践者特别是战略主持人的始终坚持,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或中途遇到困难就改弦易辙。战争的胜利是对战略原则的坚忍坚持。
前202年二月甲午日,刘邦称帝于汜水北岸,初承秦制,建立西汉政权,开启了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