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中日两国的战争全面爆发。在最初的几年里,美国一方面对中国抗战给予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又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纵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这种两面政策实质上是“坐山观虎斗”。
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占领中国,称霸亚洲。因此,美国对日本要充当中国主人的做法十分不满,“不承认”日本对中国领土的占领,对中国的抗战给予舆论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援助。但是,美国同时又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公开与日本作对,奢谈“由美国出面解决中日两国的纠纷”,对中国抗战的正义性质不做表态。1937年11月,中国代表在布鲁塞尔会议上要求裁决日本侵略者,美国代表的态度极为暧昧,害怕刺激日本而遭报复,只是抽象地讲了一通“双方协商、和平解决”等毫无作用的空话。
评论: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标是摄取战略利益。任何外交的出发点都是获得利益,美国的外交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外交的实质。
为了发战争财,美国还向日本输送了大量的作战物质。这种做法无异于帮助日本打中国。据统计,1937年美国对日本出口高达2.9亿美元(而以前平均每年1.7亿美元),其中60%是石油、石油产品、钢和废钢材等。1938年,美国向日本输出飞机总值1745万美元,比1937年多1500万美元。连美国商业部也不得不承认日本全部飞机材料都是从美国购买的。日本侵略战争头3年消耗汽油4000万吨,其中70%是美国供应的。
评论:美国通过战略协同,从两个敌对方摄取最大的战略利益。
美国利用中日交战之机,既援助中国,又向日本出售作战物资,坐收渔人之利。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做法,使日本军国主义越来越猖狂,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蠢事。
评论:战略利益固然是外交的核心,但竞争限定在一定的地球圈子内,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强强对抗。果不其然,1941年发生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被美国喂养大的那头狼------日本,终于狠狠地咬向了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