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30日,“战争狂人”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他上台后,不顾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肆无忌惮地扩军备战。面对欧洲各国的武装力量,希特勒对能否称霸世界尚无信心,于是他精心策划之后,放出一个“探测性气球”。
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将捷克苏台德区日耳曼人头目康拉德·汉莱因秘密召到柏林,要求他在苏台德区组织闹事,以便借苏台德区自治的幌子出兵捷克。希特勒要以此试探各国的反应。如果欧洲各国面对希特勒的挑衅,联合起来一致反对,那么希特勒不敢轻举妄动。然而,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弟却采取了绥靖政策,致使希特勒的侵略胃口大开。
评论:收集信息资料是做策划决策(收集信息资料、整理信息资料、分析信息资料、做规划方案、抉择方案)的第一步,在做这一步时,希特勒嗅到了胆味,对手原来不是“老虎”而是“驴子”。
9月15日,张伯伦一反常态飞往柏林,亲自与希特勒协商苏台德区的问题。希特勒抓住张伯伦胆小怕事的弱点,在会谈过程中咄咄逼人,寸步不让。张伯伦为了息事宁人,提出了一个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办法,即同意将捷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由他负责在欧洲各国之间的斡旋。
评论:在战略三角中,竞技场空白区、竞争对手的弱点、己方的强点,就是你的战略目标。竞争对手一软,竞争的强者就想捏,是老虎别人都把你当作病猫!希特勒在获取竞技场足够的信息后,就定下方案了。
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四巨头”会议。身穿纳粹党制服的意大利独裁者黑索里尼十分活跃,他提出一个完全符合希特勒胃口的建议,张伯伦、达拉弟慑于希特勒的淫威,只好忍气吞声相迎合。墨索里尼的建议即后来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该协定规定,捷克必须从1938年10月1日起,把捷克的苏德台区以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划归德国管辖,而且这些地区的军事设施、工业企业、运输工具也要移交德国管辖。正是这个协定,不但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力量,也打开了希特勒进攻欧洲、称霸世界的通道。
评论:希特勒软的来完,就来硬的了,从而使软的一手与硬的一手协同起来。
张伯伦、达拉弟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的实质是隔岸观火,他们希望把希特勒手中的“火”烧向捷克,以图自保。他们没有料到,德国在吞并苏台德区以后,很快占领了整个捷克,不久又侵占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越烧越旺。张伯伦被内阁赶下台,连气带病,于次年死去。达拉弟在德国占领法国后,成了希特勒的“阶下囚”。
评论:战略主持人一旦抓住战略机会,他的战略雄心(战略意图/战略目标)便通过战略的执行逐步展示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