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信息宣传的形式多样,纷繁复杂,有人将其分为白、灰、黑“三色宣传导”。白色宣传是指政府公开的有明确信息来源的消息;灰色宣传是指不说明信息来源的宣传;黑色宣传是指隐蔽真实来源的宣传或暗地传播的小道消息。灰色和黑色宣传多是用来误导或迷惑对方民众。
战争宣传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的。宣传者抓住了公众趋于求变的心态。在困惑中,民众宁愿相信一个谎言也不接受残酷的现实。倘若宣传能触及他们的内心,民众则喜欢接受这种宣传,那么这种宣传就会产生效果。战争宣传不走中间路线,它制造仇恨和偏见,唤起激烈的公众舆论,掀起反政府的浪潮。
拿破仑说,精神和公关是战争半个战场。拿破仑说这番话时,还没有收音机和电视,由此可以看出“战争宣传”的威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宣传机器所能产生的影响。它充分利用了仇恨、恐惧和怀疑等情感来打击对方的士气,同盟国不得不利用本国媒体进行反宣传。
评论:宣传战,是战争舞台的前戏,并随着战争的进程而配合协同作战。谁在战争中不懂得宣传,谁就不懂得协同作战。战场宣传有别于新闻的求真性,它不走中间路线,具有战争的对抗性,为了达到战争目的,甚至是抓住对方的心态,煽风点火。
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三色宣传也是这次战争的一大看点。战前,美国就对世界各国进行大规模白色宣传。如:美国政府高官多次就“倒萨”发表讲话,不遗余力地抨击萨达姆政权,美国新闻媒体大量散布萨达姆的言论,以博取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对战争的理解和支持。在战争进行中,美国则使用黑色宣传和灰色宣传。实施黑色宣传时,美军有意假造或隐蔽宣传者的目的,使这种宣传看起来仿佛来自敌国内、敌国附近或敌战区,使宣传活动更为可信。实施灰色宣传时,美军有意不表明宣传真面目,使敌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观点。如:开战第二天,美国主流媒体十分迅速而详尽地报道了美军实施“斩首”行动的决策过程,给人以伊拉克政府内部有人透露萨达姆行踪的印象。同时,美国官方和西方媒体还不时传出一些无法证实的灰色消息,如萨达姆受伤、副总统拉马丹被炸死、伊高层领导人叛逃、美英联军首日便攻下重镇巴士拉……
评论:为了鼓足士气,争取民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战争中敌对双方都倾尽全力开动宣传机器。美国大量制造舆论,目的是为了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为入侵伊拉克做好舆论准备。
伊拉克也没有就此认输,展开了出色的反击。战前,前伊拉克政府就通过各种媒体号召民众要与侵略者斗争到底,萨达姆本人也频频露面,希望通过正面宣传来激发全国人民对美国的敌对情绪。开战后,伊方集白、灰、黑宣传于一身的前新闻部长萨哈夫更有着精彩的表演。战争的前期,萨哈夫大肆进行灰、黑色宣传,特别是当萨达姆国际机场失守后萨哈夫仍信誓旦旦地说“机场没有失守,不信可以带你现在去看”,宣称一旦美军进入巴格达将遭受“灭顶之灾”等等。事后证明,萨哈夫的这些讲话对迷惑对方确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论:宣传战是战争的前戏。在伊拉克战争前,不仅是美国利用其媒体来进行宣传,作为对抗的另一方,萨达姆也倾尽全力利用其媒体进行宣传。可谓美伊双方针锋对麦芒,互不相让。
在美国遭遇9.11袭击之后,布什政府依然沿用了克林顿政府的做法,企图通过军事行动和媒体宣传来“围剿”世界各地的恐布分子,以捍卫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由于这场战争的打击目标藏在暗处,情报战和宣传战就显得更为重要。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说:“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已经习惯于把一场军事行动理解为发射巡航导弹和飞机投弹的电视画面,那是不对的。”他在吹风会上批评了华盛顿某些人的“旧思路”。他说:“这是一场完全不同的战争。我们需要一种新词汇。我们需要丢掉旧思路,应按照情况本身去思考。”观众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空中若隐若现的战机,以及活动在沙漠丛林中的美国特种部队,这些画面背后还有一支特别行动队-----美国心理战部队。在打击塔利班的时候,这支部队主要是从心理上瓦解塔利班武装分子。美国开始打击塔利班不久,就把喀布尔东郊的“沙利亚”电台炸毁了。塔利班又组装了一个移动广播站,以躲避美国飞机的轰炸。这个安装在机动车上的塔利班电台每天下午广播一个小时,节目内容主要是吟唱古兰经新闻两部分。这个电台才运转两天多,又被美军飞机炸毁了。美国开始用塔利班使用的广播频率向阿富汗进行广播,同时还空投食物,散发宣传品,告诉美军在阿富汗做什么,目的是为什么,以及打击的目标等。在对伊拉克进行媒体宣传中,美国心理战部队也是讲萨达姆总统如何腐败,要求伊拉克军队进行倒戈,把枪口对准了萨达姆政府。
评论:宣传战是敌对双方的精神对抗,是软实力的展示,其最终目的是从精神与意志上瓦解对方,让竞争对手不攻自破。是否能够从心理上真正征服对方以及从何种程度征服对方,极其重要,有时,精神的力量远远大于硬实力的力量。这就是宣传战与炮火实力对抗的协同作用。
2003年2月15日,世界一些大城市爆发了反战游行,美国观众从电视上看到了什么呢?在16日的早间新闻里,CNN的新闻标题是“反战示威让伊拉克感到高兴”,随后播出的是在巴格达的游行队伍,而不是在巴黎和伦敦的大规模示威活动。自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海湾增兵后,美国主要电视网的报道给观众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仿佛美国政府早就做出了攻打伊拉克的决定,他们的新闻报道就是让公众做好迎接战争到来的准备。美国媒体的片面报道,让观众混淆了伊拉克当权者与基地组织的区别。观众调查显示,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萨达姆.侯赛因参与了“9.11事件”,美国攻打伊拉克是正当的自卫。
评论:宣传可以张冠李戴,混淆视听,可见其威力有多么强大。
美国主流媒体还在本国制造出了这样一种气氛,如果你怀疑布什政府的战争政策,你就不是一个爱国者。美国媒体在报道打击塔利班也采取了类似手法来影响观众。这就是夸大一些事实,回避另一些事实。美国媒体在报道阿富汗平民被炸死后,并没有用一定篇幅来采访受难者家属,也很少采访目击者描述炸弹落下来的情形,画面上很难看见痛不欲生的场面。BBC和CNN在援引这些阿富汗平民伤亡数字时,总是强调这些数字还没有被外界证实,或者说这些数字还没有被一个独立的机构证实。美国军方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平民伤亡令人遗憾,但是美军的军事打击不是针对平民的”。
评论:宣传的最好效果是让信息接受者内心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不这么理解那就不是我明智的选择。
美国政府要求本国媒体自律和操纵媒体的事例屡见不鲜。1986年4月,美国轰炸利比亚的时间选定在美国东部时间晚上七点整,这是经过精心选定的轰炸时间,因为这正是美国三大电视新闻开播的时间。美国三大媒体的摄像机都对准了轰炸现场。这时候灯光熄灭了,炸弹落下来了,房屋燃烧了起来。美国演播室把境头立刻切回了华盛顿白宫。里根政府发言人说,正在利比亚进行的轰炸是美国人的“自卫行为”,以免受到利比亚军事机器的攻击。一小时后,轰炸结束了。新闻媒体不再议论此事,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
评论: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宣传十分重要。因为那样更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效果也就会更好。正如战略首要原则------集中原则一样,战争必须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集中资源展开。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是事件的报道者、解释者、甚至是冲突的缓和者。也就是说,媒体应该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它的角色是在危机时刻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各种信息出现在屏幕上。民众依赖各种信息来了解世界,来确定自己在世界的坐标。在打击利比亚时,美国对媒体的巧妙利用至今还让五角大楼津津乐道。首先,美国轰炸机从英国起飞,需要飞行六个小时,但是飞机并不能直接飞行,因为沿途的大部分国家都反对美国轰炸利比亚,不允许飞机飞越其领空。美国轰炸机不得不从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空绕道进入利比亚,然后在晚上7点钟准时轰炸。这是世界媒体在黄金时间首次直播大型战争场面。第二,美国三大电视网并没有驻利比亚的记者。为什么他们能准时拍摄呢?原因是五角大楼早已告诉这些媒体:请在利比亚凌晨2点钟之前把摄像机架设好,我们将把一些精彩的场面展现给你们。果然,当美国观众开始收看电视新闻时,一场精彩的战争场面出现在了屏幕上。
评论:宣传要有一定的准确性,最好来自一线的信息,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群众。利用宣传误导与来自一线信息联系起来,需要内在联系的逻辑,信息策划是谋略的一部分,同样是管理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