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先登录!        登录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致赢Victory、更高Higher、协同United、杰出Top。
首 页 关于众拓 咨询服务 众拓培训 管理文库 管理工具 新闻中心 众拓论坛 休息片刻 项目经验 会员中心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管理文库
 
企管理论基础
哲学的光辉
军争的火花
商战的启迪
历史的借鉴
名人箴言录
企业家名言录
识人与用人
企管文摘漫步
企管思维PPT
 
 
 
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管理文库 -
美格之战:美的 VS 格兰仕 & 美的 VS 格力

------多角化:协同原则+聚焦原则,后发制人

 

一、美的 VS 格兰仕

 

起商场冤家,格兰仕与美的或许是中国最知名的一对了。

现在,基本上已经没人记得清楚格兰仕和美的------这两家同为顺德的家电巨头,到底是何年何月因为何事而如此大动干戈。

不过有一点却是共识:几乎每一年,这两家企业都要斗上几回嘴,相互朝对方吐几口唾沫。而几乎每一回的“美格”之争,被会引来全国无数媒体前来围观。可以不夸张的说,“美格”之争几成家电领域每年不可或缺的盛宴。

格兰仕与美的“宿冤”已久。早在1999年前,格兰仕与美的在电饭煲和电风扇上就暗暗较劲,但是由于双方都没有进入对方的主战场------微波炉和空调,美的和格兰仕之间至少表面上是风平浪静,直至美的强行进入微波炉领域。

 

评论:商业就是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敌人就是竞争对手,目标就是要赢得胜利。公司内部组织管理能力再强,即使有优秀的员工、更好的产品,如果不靠优秀的战略对准竞争对手开炮,你永远也赢不了竞争对手。-------《商战》艾.里斯(AI Ries)  杰克.特劳特(Jack Ttout)

 

战争开始

1999年9月,格兰仕在中国的最后一个竞争对手LG电子宣布退出微波炉市场,以至于业内惊叹已经无人能撼动格兰仕在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就在此时,与格兰仕同处一隅的美的集团,却裹挟资金、渠道、研发上的优势,与日本东芝正式签约,以OEM的形式果断地介入微波炉市场,挑战格兰仕。


评论:美的以战略的第二原则------协同原则,采用多角化战略,以既有家用电器的渠道、研发为中心圆点,向周边相关领域进行同心圆的协同拓展。但其每一个多角化经营项目,必倾注其资源采用集中原则进行经营。协同是为了集中,协同原则是资源较有优势的一方所采取的战略原则。


2001年4月,美的集团宣布,投资8.5亿元的微波炉二期工程提前上马,将美的微波炉的年生产能力扩展到了1000万台。

1992年进入微波炉行业始,格兰仕就在图谋这一领域的霸主。为了抑止竞争对手的发展,1996年以来,格兰仕连续6次降价,不断杀伤对手,将微波炉利润降至冰点。不料屁股还没有坐热,美的便咄咄而来。于是,与往常一样,格兰仕又一次举起了价格“屠刀”。


评论:格兰仕以战略的第一原则------集中原则,采用聚焦成本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应对美的的多角化战略,其优势在于产品成本行业最低,像一把机关枪一样封锁着整个行业的道路。针对微波炉行业老二美的的进攻,格兰仕作为该行业的老大,必须有力组织防御战。

“竞争对手强力的进攻必须进行封锁”。-------《商战》艾.里斯(AI Ries)  杰克.特劳特(Jack Ttout)

 

2001年,格兰仕启动了一项旨在“清理门户”的降价策略,将一款畅销微波炉的零售价格大幅降至299元,矛头直指美的。6个月之后,格兰仕将国内高档主流畅销机型“黑金刚系列”全线降价。谁知美的早有应对,并顺势启动了“破格(格兰仕)行动”,向各大报社传真了一份“关于某厂家推出300元以下的微波炉的回应”材料,认为格兰仕“虚假言论误导消费者”,美的要“严斥恶意炒作行为”


评论:宣传战是战争重要的一部分,是战争的延伸。


美的和格兰仕的生死冤家就此结成。在微波炉市场对美的的“价格战”狙击并非上策。它在杀敌一千的同时,也自损了八百,这对于格兰仕的盈利能力显然是一大挑战。因为微波炉作为格兰仕的唯一主营业务,是格兰仕的主要利润来源。相比之下,作为新的业务板块,微波炉的收入对美的而言,无关痛痒,其最大的利润来自于空调。


评论:协同战略是资源优势一方所采取的战略,协同是为了集中。美的之所以敢于挑战格兰仕,他很明白地知道格兰仕杀敌一千必自损八百,而美的在进攻微波炉行业老大格兰的同时,其稳定的后方基地------小家电战场,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前线------美格战场补充资金资源,而格兰仕却没有这一优势。


格兰仕还击

或许为了更好地打击美的,格兰仕来了个“以牙还牙”:20009月,就在美的召开其“微波炉首期工程竣工剪彩”仪式的当月,格兰仕宣布投资20亿元,大规模进军空调业。并称国庆过后,其柜机、分体机、变频机、窗机、冷暖机等空调系列产品将在全国市场铺开,重点市场为没有采取集中供暖的南方城市,价格将是同类产品的一半,其矛头直指以空调为支柱产业的美的。从而将两大企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评论:作为竞争对手,格兰仕反击美的是对的。但是炮口对错了方向。空调的老大不是美的,而是格力------另一采用集中原则聚焦成本的行业NO.1


格兰仕此举显然是一箭双雕之举。一方面,格兰仕在微波炉领域的市场空间有限。格兰仕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业务板块。空调板块则在格兰仕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这也是格兰仕的“围魏救赵”之举。空调是美的集团的核心业务,格兰仕此举将战火蔓延到空调领域,显然对美的不利,因为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成功的“价格战”策略如果成功复制到了空调行业,美的来自空调业务的利润将大幅减少。如此一来,其对微波炉业务的支持也必将大幅减少,这对格兰仕的主战场无疑是最大支持。

两强的“死磕”并没有因此而结束。2005年,这股战火又烧到了小家电领域。是年,美的电器宣布剥离小家电业务,意图将其做大。巧合的是,同一年,格兰仕宣布,格兰仕大举进入电磁炉、电饭煲、电热水壶、电烤箱等产品领域,并宣称其已经拥有了1000多万台小家电的产能。至此,双方在微波炉、空调和小家电领域已成全面对峙状态。


评论:作为竞争对手,激战正酣,双方进入对方主战场进行战略决战。


心态不一,后果迥异

虽然生死冤家已成,但是在对待冤家的心态上,双方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有心人可以发现,在媒体耳熟能详的“交战史”上,挑起事端或者首先爆料的都是格兰仕。

这并不为奇。除了微波炉,格兰仕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大嘴”了。事实上,能说、肯说、敢说一直是格兰仕的个性。正是这样的个性,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格兰仕,也让外界见证了“美格”之间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如微波炉领域的“美的数据造假门”、“紫光之争”、“标准之争”和空调领域的“静音技术大战”等等。


评论:有战争就有风险与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高手过招总能化解危机。战争不仅仅靠嘴皮子仗,最重要的是靠谋略智慧与战场上硬实力的火力对决,看谁掌握了智慧,以及运用其智慧,看战场的火力谁最强。事实证明,美的大佬何享健沉默的智慧与战场上强大的火力,足以把竞争对手打哑。


不可否认,格兰仕的这一策略为其赚取了不少的眼球,变相赢得了不少免费广告,提高了格兰仕的知名度。到目前为止,格兰仕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之一,特别是格兰仕就代表着微波炉。

相比格兰仕,美的的策略则更显务实,以“做”为主。初入微波炉领域之时,美的做的最过火的事情并不是攻击格兰仕,而是“挖墙脚”:通过高薪大肆诱使格兰仕的微波炉技术开发人才跳槽美的,连工人都不放过。有的工人甚至还穿着格兰仕的厂服就在美的流水线上干活。


评论:在人、财、物诸竞争要素中,人是唯一的活要素。有眼光的BOSS,要展开竞争,首先想到是必是人才的竞争。二三流的老板,首先想到的才是资金、技术、设备、物资等死要素、机械要素的竞争。


在渠道资源的争取上,美的也毫不手软。2001年,为了打击格兰仕,美的购买了1辆奔驰、2辆宝马、3辆奥迪、5辆别克、18辆本田、30辆桑塔纳、金杯与昌河各50辆,赠送给优秀经销商,同时向全国300名一级经销商发出请柬。为了不让经销商经销对头的产品,格兰仕给予只操作格兰仕微波炉的客户若干个点的奖励,而美的却表示将给予均衡操作微波炉的客户双倍的奖励。


评论:美的的营销激励也侧重于把炮口对准竞争对手。


美的的做法显然收到了实效。仅一年时间,美的硬是活生生地抢下了微波炉市场9.54%的份额,共销售198万台,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到2001年第一季度时,美的的市场份额更是一举跃上了15.15%,紧随格兰仕之后坐拥行业老二的地位。

多年后,美的“少说”的策略仍然得到了坚持。虽然数次深陷“口水战”,不过美的却很少参与进来。

在“做”的方面,美的却一点也没有含糊。在微波炉领域,自2006年起,为了有效区隔于以往产品,美的一直在“蒸”上下功夫。

在扩展了微波炉的实用价值的同时,借助于这一概念,美的在微波炉领域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评论:优秀的品牌战略,总会寻求差异化,让战争在无争地带进行。


在薄弱的微波炉环节取得突破的同时,在空调等核心业务领域,美的则进一步拉大了与格兰仕的差距。截止2009年度,美的以1135万台的销量将格兰仕远远抛在了身后,与销量达到了1184万台的格力电器一起成为了这一领域无可争议的双雄。

虽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做”的效果显然远远大于“说”。在“美格”这场“德比”战中,如何赶超已经领先了大半个身段的美的,恐怕是当前的格兰仕人急需考虑的问题。

                                       (以上资料源于2009年网络+编者评论)

------------------------------------------------------------------------------

 

二、美的 VS 格力

 

美的不仅仅采取协同战略原则,把格兰仕远远地抛在身后,还以同样的原则如法炮制,在空调领域向行业的NO.1格力进攻。------编者按


评论:一个拥有雄心的企业家,如果无法采用集中原则做到行业NO.1,只要资源许可,必采用协同原则向行业NO.1进攻,协同是为了集中。美的在完胜格兰仕之后,在空调行业针对格力,继续书写其“协同原则------多角化”的光辉新篇章。


据手机快报媒休[原创 柳先说 2018-12-26 20:27:58]题为《中国新的空调之王:一年不到收入2000亿,空调销量已超越格力海尔》报导(注:以下摘取部分资料,有改编):

根据媒体整理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国内空调网络零售总额达67.5亿元,环比增长119.4%。从品牌来看,201811月份国内空调网络零售排名前十的品牌分别是:美的、格力、奥克斯、海尔、TCL、志高、海信、科龙、惠而浦、长虹,这前十大品牌占据了92.1%的市场份额。

董明珠迎来最强对手:格力以25.1%份额屈居第二,奥克斯以21.6%的份额排名第三位。海尔以5.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其中,美的市场份额占比为28.2%,排名榜首成为新的空调销量冠军。虽然美的在11月份成为最大赢家,但从长期来看与格力在空调竞争的格局依然存在,这对欢喜冤家一时间还难分伯仲。

去年美的空调线下市场份额为24.6%,在十几个品类的消费电器中,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磁炉、风扇暖气长期占据市场第一,洗衣机、微波炉、净水器排名第二,实力可见一斑。再来看一下美的2018年的营收情况:2018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057亿元,同比上涨10%;净利润为179亿元,较上年同期利润上涨两成左右。美的空调前三季度实现销量2971万台。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白色家电行业仍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美的集团业绩增长可谓是大环境驱使的;另外,白色家电行业里面,空调行业还是比较明显的增长,这个对美的而言也是一个比较强有力的拉动。


评论:只要有竞争,就会有竞争战略,一个企业业绩的稳定增长,在竞争环境中,只有将炮口对准竞争对手,采取正确的策略,才会有增长,否则如果被竞争比拼下去,能有增长吗?


对比美的,格力电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86.99亿元,同比增长34.11%;净利润达到211.18亿元,同比增长36.59%,净利润增速再度超过营业收入的增速。虽然在营收规模上比不上美的,但还是比美的赚钱一些。


评论:作为空调行业的NO.1,格力在空调领域采用集中原则,深挖潜力,如母鸡孵蛋,必然孵出不少小鸡,其在该领域的创新必是首屈一指的,在同等的销售收入下,其利润高出同行是必然的。这就是集中原则所带来的优势。


有分析认为:从多化元战略来看,其实这些年美的要优于格力。美的新动作不断,相继拿下日本东芝家电业务,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以及以色列高创等公司,虽然在短期内存在整合的阵痛期,但从长远来看,将会为美的带来长期的效益。而格力在多元化上不及美的,手机业务及银隆的不确定性,都给格力留下了阴影。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曾表示,美的集团未来的营收和市值均要超过5000亿元。而这也相当于再造一个美的,要达成这一目标,多元化战略成败将是其关键。


评论:美的的战略主持人展示出其战略雄心,其具体的战略细节虽不为外人所知,但其战略外延所展示出来的信息------“协同原则------多角化战略”总是熠熠生辉。

 

资料来源:网络加载+编者评论

 


返回首页 - 联系众拓 - 加入众拓 - 关于众拓 -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最佳分辨率:1024×768 32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