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以小博大、以弱胜强
小组织、弱组织选对策略,发奋图强,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威胁到强组织、大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不论大小,强者相遇,要么相博对抗,要么强强联手合作,但往往是不打不相识,没有对抗,就没有合作。因此,形势比人强,形势更逼人强,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往往是小组织、弱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迫不得已的选择。
战略集中,无论是战争还是商争,是任何作战的战略首选。小组织、弱组织奋发图强,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同样以战略集中为首选。与强组织、大组织相比,战略集中更是小组织、弱组织用以争强斗胜的无可替代的首选。
二、战略集中------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战略选择
1、军事战略家们的观点:小可以博大、弱可以胜强
强而避之。------《孙子兵法·计》
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子·九地》
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足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则吾所与战者约矣。------《孙子兵法·虚实》
军事指挥的艺术,就在于当自己的兵力数量居于劣势时,反而能在战场上指挥化劣势为优势。------富勒[英]
战争中的第一原则,就是要求所有的部队在战场上集中好了以后才进行会战。
军队必须集结,而且必须把最大可能的兵力集中在战场之上。
行军就是战争……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善于运动的军队必能获得胜利。
行动的迅速可以弥补军队数量的不足。
------拿破仑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的根本法则之一。------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督政府成员戈伊埃有一次谈起1796年和1797年的意大利战争时,对拿破仑说:“你经常只有少量的兵力,却击溃了强大的敌人。”拿破仑纠正说:“我的兵力总数虽比敌人少,但在战场上的每一次具体进攻中,却要比敌人强大,因为我总是在局部地点坚决集中优势兵力,采取闪电般的速度,去攻击分散的敌军,并力图把他们消灭。”(《拿破仑军事生涯》)从这段对话中,点明了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秘密:分敌、集中、速度,分敌使敌人力量分化而弱化,集中和速度可以弥补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从而使我方变强。拿破仑所指挥的耶拿战役、乌尔姆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就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以快击慢的战役,特别是后者,成为集中原则战役的经典,既便是其失败的滑铁卢战役,亦闪耀出集中原则的思想光辉(若不是猪队友格鲁希元帅的原因,战争历史可能改写,欧洲的进程可能改写)。在我国。项羽亦是使用集中原则作战的战略指挥家,其所指挥的彭城之战,亦成为集中原则作战以弱胜强、以快击惰的经典战役之作。
军事家们的观点、总结与实践证明:强者不是方方面面都强,弱者也不是方方面面都弱,竞争的规律就在于先分敌军,后/同时集中优势兵力以强击弱,以快击慢。如何达到分、强、快,则是战略指挥家们的艺术,特别是小者、弱者的战略指挥家们所发挥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天才般的艺术。
2、企业战略家们的观点:小可以博大、弱可以胜强
小企业、弱企业生存发展的过程,也是其与大企业、强企业对抗的过程,其聚焦一点做强,求得生存发展的方法,正是弱小企业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方法。如同军事观点,具体细而分之就是:
(1)分:细分市场,找到市场的空白点/亚次空白点以及竞争对手的劣势;
(2)聚:通过“分敌”获得目标市场后,将企业资源朝向目标市场聚焦于强项上;
(3)快:先于竞争对手获得目标市场/聚焦领域的领先优势,一俟产品成功,快速投放市场。
正如本栏目前文在“战略集中的必要性/可能性”中所述,在企业,由于任一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资源必须有所集中,有所节约,然后通过在某些领域做精做强,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么做好,要么不做。”正是集中原则的体现。
利用集中原则,先前有格兰仕在微波炉领域,后有格力在空调领域做精做强,即使现今采用多角化经营的美的,其具体在每一领域,也是采有聚焦的集中战略。华为集中于手机方面、海尔集中于洗衣机、冰箱方面,海信集中于空调方面,TCL集中于电视机方面、远大集中于中央空调方面,皆是或曾是采用集中原则的典范,相反,这些企业在采用多角化经营方面,除的美的的成功案例外,往往不是碰壁就是失败,鲜有成功,这是值得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