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IT界发生了
一件令很多中国人振奋的事情:2003年4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记者率先披露了《微软涉嫌抄袭中国软件》的消息,消息一出炉,立即传遍了全球,并被有关人士称为今年中国IT业界的最大冷门。而这个冷门中的中国软件公司,就是位于无锡太湖之滨的国内著名的软件企业------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美国《西雅图邮报》首先披露,微软最近正式提交了Office软件的后续版本,该版本加上此前的Office11和Windows2003两套软件中,属于核心部分的“界面一体化”以及“数据集成技术”,与目前已收市的永中Office几乎如出一辙。永中公司透露,永中Office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以及简报制作三大应用集成起来,合并为一个文件,用户可以在同一标准界面下完成原来需要3个软件做的工作,“三合一”的系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文件管理方式。而微软在大套新Office版本中也提出了采用单一程序处理Word、表格、电子邮件等文件的概念。
评论: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
作为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来抄袭一个在世界软件舞台上还默默无名的企业的产品,本身就够传奇的了。然而,这个冷门的主角永中的成长经历却更具传奇,但却鲜为知,因为永中是个相对低调的公司。
要说永中的故事,必然要讲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曹参。就是这个60多岁的老人,他和Office、微软、中国的民族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经因为生活窘迫而向微软递交求职书,但是未被录用。回国后,又办起了永中科技,又携号称称第一个真正的Office------永中Office以民族的名义向微软发起终结者的战斗。
曹参创立了自己的电脑公司Daybreak Technologies Inc,期间适逢莲花公司凭借其电子表格软件登上世界第一大软件公司的宝座,曹参于是决心研发一套新的电子表格软件-----Silk(丝),以这套完全由中国人编写的软件挑战莲花公司。尽管这套软件获得了该年度美国《PC Magazine》的编辑选择奖,但是由于缺乏行销资金等原因,Silk最终在商业竞争中并不成功------只卖出了区区一万多套。
评论:没有创新,就只能越来越落后。
正是基于开发电子表格Silk的经验,曹参从此对办公软件市场产生了兴趣。在对市面上的Office产品反复研究之后,曹参发现了新的市场机会。“当时市面上的Office产品并非一个独立的软件,同时集成性也一直是Office厂商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将几个办公模块捆绑起来形成一个套装产品只是一个行销手段的结果。因此,研发一个集成多项应用于一体的办公软件,其市场前景是无可限量的。”
Office大战是PC软件领域中仅次于操作系统大战的第二大“局部战争”,原因是Office市场的巨大利润空间。Office市场的利益究竞有多大?用数据说话是最有力的,2003年财年,微软Office产品的年收入就高达100亿美元左右,占微软公司总收入的1/3,超过了全球前100家PC软件公司中除掉老大微软之外其余99家PC软件公司的收入总和。Office产品的年利润为70亿美 元,毛利率将近80%,纯利率70%!能够在Office这个蛋糕中切分一小块,都是美妙无比。迄今为止,微软仅凭Office一个软件已经从用户口袋中收取了500亿美元的现金,却依然无法做出一个安全可靠的产品。出现更多Office产品来激活竞争、激励创新、降低价格、完善产品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1999年,曹参到无锡拜访新戚,偶然间对亲戚提出了他的想法,没想到该亲戚兴趣极大,极力帮他寻求投资者。2000年1月24日,曹参终于找到了无锡信息办和无锡市高新区政府,以现金120万美元的条件,共同成立了无锡永中,其中无锡政府出资270万美元,占股70%,美国Evermore公司占股30%。并且曹参还将包括Office技术在内的4项专利78项技术无偿交给公司。
评论:培育创新人才,不仅是把人培育出工作能干、技术精湛就可以了,还要把人培育成懂经营、能够用经营意识去从事任何一项细小的工作。
公司成立不久,曹参即以极少的资源(少于3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和200多名软件人员)投入到Office的研发中。据知情人士说,一年多的研发过程基本上是保密的,连参加相关测试的人士都被要求签署保密承诺,以免被微软知道后挖墙脚
。
历经18个月,永中基本完成了业内当时规模最大和最大胆的软件工程之一------Office集成办公软件,并于2001年11月23日在北京通过了由信息产业部、中国工程院和江苏省政府联合组织的鉴定委员会全部22名专家的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