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依然在太平洋战场上负隅顽抗。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时,以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为首的临时委员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虽然日本败局已定,但其陆军在本土尚有200-300万人,在中国还有同样数量的兵力,其空军尚存各型飞机6000-9000架,而且日本大本营正在积极准备“本土决战”,美军登陆日本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迫使日本丧失抵抗意志,不待美军登陆就投降,则可避免50万美国人丧生。于是,史汀生与临时委员会一起向杜鲁门总统提出建议尽快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具有军事和非军事双重性的目标。核突袭的具体目标拟定为广岛、长崎和小仓。杜鲁门思量再三终于采纳了史汀生的建议,决定对日本进行核突袭。于是,美国陆军航空兵的核突击部队------第509 混合大队被派往太平洋的提尼安岛执行这次非同寻常的任务。第一次原子弹突袭以广岛为主要目标,小仓和长崎为预备目标。
评论:日本的负隅顽抗让美国人大为光火,没有执行,日本人是不怕美国的警告的。
1945年7月25日,美国当局下达了作战指令:8月3日以后,只要气象条件允许目视轰炸,第509大队即可开始对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
8月2日,第20航空队司令特文宁中将下达作战指令,命令7架B-29型轰炸机组成突击队,执行“13号特别轰炸任务”。
评论:执行之前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条件允许则坚决执行。
8月6日凌晨,3架先谴气象侦察机提前1小时从提尼子安基地升空,分别飞抵广岛、小仓、长崎上空。蒂贝茨上校驾驶“埃诺拉·盖伊”号,于当地时间2时45分起飞,斯韦尼少校和马夸特上尉驾机尾随其后。“埃诺拉·盖伊”号安全升空后,随机核武器专家帕森海军上校从座舱爬进弹舱,给外号“小男孩”的核弹安装“枪法”引爆装置,使它进入了战斗状态。飞机以每小时300公里的巡航速度,在无战斗机护航和严格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于5时45分飞抵硫磺岛上空,组成三角形编队,向西北方向继续飞行。2个多小时后,它们爬升至10000米高空,以每小时525公里的航速,神不知鬼不觉地向日本飞去。
评论:执行要经过一系列严密的准备。
上午7时9分,广岛地区日军第二军总司令部发出警报,美军侦察机迅速离去,7点半解除警报。广岛市内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就在这人们感到太平无事的时刻,蒂贝茨上校接到前方气象侦察机发回的电讯,广岛上空的云量为“二”,“目标清楚”,完全适于目视轰炸预订的主要目标。他当机立断,实施原计划第一方案:轰炸广岛。
帝贝茨驾机于8时12分飞抵离目标约24公里预定投弹识别点,未遇炮火袭击,也没有敌机起飞拦截。他们俯瞰广岛,只见工厂上空清烟袅袅,水面上船舶蠕动。就在这瞬间,他们找到了预定瞄准点——广岛市中心的“T”字形大桥。
“注意,戴上防护镜,各就各位,做好最后准备。”蒂贝茨提醒他的同伴。8时15分,他们抵达目标瞄准点上空。观测机上的测量操作手做好了测量准备,原子弹载机上的投弹手向各机发出30秒投弹准备信号,并打开了弹舱门。信号一结束,“小男孩”跳出弹舱。蒂贝茨和他的同伴们做完一切后,赶紧调转机头,加速撤离现场。
评论:执行的过程是个彼此配合的过程,讲究战斗的整体性。
小男孩“像一个幽灵,徐徐下降。53秒后,它突然凶相毕露,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广岛上空出现了一个五光十色、光芒四射的火球,随之巨大的蘑菇烟云冲天而起,整个广岛城被吞没了。
评论:执行的结果表明他们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几分钟后,“埃诺拉·盖伊”号从离原子弹爆炸24公里处,悄悄返航。马夸特上尉驾着侦察机等了一会儿,拍完了几个惊心动魄的镜头——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核战争的照片后,也返航了。归途中,核武器专家帕森海军上校向正在提尼安基地的“曼哈顿工程”副指挥官法雷尔准将发了一份密电:“目视一清二楚,突袭圆满成功,投弹后机上情况正常,现正在向基地返航。”
蒂贝茨上校驾着“埃诺拉·盖伊”号,首先在提尼安基地北机场着陆。他带着全体机组人员走下飞机,向等候在那里的陆军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上将行了个军礼:“报告将军!我们完成任务回来了!”斯帕茨随即给他挂上“服役优异十字勋章”。
评论:不要忘记表彰那些执行能力优异的人才,因为那是他们最大的荣耀。
次日凌晨,即原子弹突袭16小时后,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警告日本政府,“这是原子弹”。并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遭到“来自空中的毁灭”。美国武装部队电台马上对日广播,“原子弹已把广岛摧毁,更多的原子弹将接踵而来”,并向日本空投了数百万张传单发出警告:美国最新研制成功的“一颗原子弹的威力就相当于2000架B-29巨型轰炸机执行一次任务所携带炸药的威力”,“你们赶快结束战争,否则我们将坚决使用这种炸弹和所有其他超级武器来加速结束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