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战争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主要是以其士气和体力,作为能动的物质力量出现于战场,兵力的多寡常制约着战争的胜负。而当现代技术制别是高新技术用于战争之后,战场上作战力量的交锋已不再是作战双方兵力间的简单拼搏,而是人心以及人的智力、技术力、意志力和受其操纵的武器装备水平的较量。因此,战争对人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数量的多少,而更多更重要的是其素质的高低。
两军对垒,实质上成为人才的对抗。一旦人把高技术不断地运用于战争,反过来高技术战争又要求人的素质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就是人与战争的相互关系的必然逻辑。而且,随着高技术广泛运用于战争,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单一质的素质,而是需要具有系统质的人才和人才群体。例如:发射一枚战略导弹,从确立目标到测量目标,直到编制程序、装定诸元、发射控制、命中目标,这一系列的作战行动中,如果哪一个环节、哪一个部位出了问题,都将导致“兵熊熊一窝”的悲剧发生,整个作战行动可能彻底失败。现在,“熟悉手中枪”,已不再是战斗力的基本要求,熟悉系统武器装备的总体效能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战人才。“十人一杆枪、百人一辆车、千人一枚弹”就是形象写照。
评论:人是武器的主人,人不仅研制武器,而且使用武器。只有掌握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能掌握和使用高技术武器。
参加美伊战争的美英联军中,号称军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8%,硕士研究生比例占1/3,士兵全部都是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还有46%的人具有大专水平。为什么“爱国者”导弹还打了“乌龙球”?原因不是别的,问题还是出在人员素质上。发射一枚“爱国者”导弹,操作程序达600道之多,虽然在战前,导弹操作人员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多次演习,但实战条件下,由于操作人员心理压力过大,在识别敌我问题上造成差错,认友为敌,因而发生了误射的荒唐事。具有如此文化水准的部队发生“自家人不识自家人”的事,它正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战争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至于伊军的人才素质状况,更是叫人扼腕。记得海湾战争时,伊拉克曾缴获了40多部先进的美式“霍克”防空导弹。美军很是惊慌,曾煞费苦心地制定了对付该种导弹的作战计划。可是在战争中美军连“霍克”的影子也没有见着。原来“霍克”导弹是以精密的信息系统为主构成的先进武器,伊军根本无人会用。当巴格达遭受狂轰滥炸时,伊拉克士兵只能守着缴获来的宝贝干瞪眼。
评论:高科技兵器的优劣具有可变性特征,关键是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伊拉克的战争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现代战争条件下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能不能培养和造就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群体有着直接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