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印巴战争简介
自巴基斯坦独立后,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到了1971年年初,东巴基斯坦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东巴人民联盟,提出了东巴基斯坦自治的“六点纲领”,3月7日,东巴爆发了内乱,宣布改东巴基斯坦为独立、自主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并成立了“孟加拉解放军”。巴基斯坦出动军队进行了镇压。“孟加拉解放军”无力抵抗,大多数逃往印度,还有大批信奉印度教的东巴人也逃往印度避难。自古道,内乱必生外患。东巴局势的恶化,给蓄谋已久、早就想肢解东巴的印度,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绝好机会。
是役,印军伤亡1.1万人,损失飞机41架、坦克81辆、舰艇1艘。而巴军约有9万人被俘,损失飞机86架、坦克226辆、舰艇22艘。印度通过这场战争,将东巴永远从巴基斯坦的版图上分离出去,“催生”了今天的孟加拉国,一举解除了困扰印度多年的“东巴之忧”。
印度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从作战方面讲主要原因有:一是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在某些方向上达成了战争的突然性;二是集中了优势兵力,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分割围歼,使巴军首尾难顾,相互不能策应;三是快速机动,加快进攻进程。尤其是在战争后期,印军还使用了直升机和伞兵部队,快速越过江河障碍,断敌退路,使巴军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加快了战役进程;四是各种攻势行动互相配合,展开强大的心理战,以强大的心理震撼使达卡守军不战而降。
第三次印巴战争详解
战争背景
巴基斯坦独立后,中央政权以及经济、军事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资产阶级手中,东巴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资产阶级对此种状况日益不满。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点自治纲领。及至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取缔在东巴占领导地位的政党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为此,东巴发生兵变。巴基斯坦国家军队随即出动,“孟加拉解放军”无力抵抗,大多数逃往印度,还有大批信奉印度教的东巴人也逃往印度避难。自古道,内乱必生外患。东巴局势的恶化,给蓄谋已久、早就想肢解东巴的印度,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绝好机会。
战争准备
按照“蒙巴顿方案”分治后的东、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对印度构成夹击之势,这使印度一直耿耿于怀。在第一、第二次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中,印度一直顾及东巴在其后院放火而不敢全力与巴作战。多少年来,“东巴之忧”一直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的一块心病。机会来了,但英迪拉·甘地夫人却表现得异常的冷静,没有马上采取军事行动,因为她的父亲尼赫鲁由于1962年对华战争的惨败,而从总理宝座上掉下来的事实,犹如一面镜子,使她无法对此事掉以轻心。她深知,这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来说具有决战性质,胜利,印度则可把东巴从巴基斯坦彻底肢解出去,使“叫板”多年的宿敌巴基斯坦大伤元气,从此称霸南亚不再是梦想;失败,自己丢官事小,印度不但会丢尽大国的颜面,而且还有可能长期陷入巴基斯坦的“捣乱”之中。因此,英迪拉·甘地夫人认为,不但要抓住这次机会,而且要一战必胜!同时,甘地夫人还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准备,方能稳操胜券。因此,在她的领导下,印度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战争准备。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战争计划。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对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军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
评论: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作战略分析,是任何制定战略方案的必经途径。
印巴处于“紧急状态”后,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卓越指挥才能的印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就察觉到印巴之间有一场大仗要打,因此,他为印度赢得这场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储备:秘密举办新兵速成班,征召陆、海、空三军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对作战伤亡人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特殊照顾政策,使部队的士气为之大振;成立了联合兵种组织和联合情报委员会,解决了三军联合作战问题。他下达了“紧急状态”动员令:取消军队所有人员的休假,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征用民用车辆,以紧急运送弹药及各种军用物资;迁移印与西巴接壤的边境居民;加强城市民防措施等。马内克肖雷厉风行的做法,使印军在短短的时间内士气和战斗力大增。第四,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马内克肖亲自领导并制定了作战计划。按照计划,发起进攻的时间选择在冬季,因为可利用大雪封住喜马拉雅山口的机会,阻止中国军队进攻印度。印军计划战役在东、西两个战线上同时展开,在西巴方向,印军投入的兵力主要用于牵制巴军,并以优势的空中力量打击西巴腹地和克什米尔内的军事目标。而在东巴方向上,印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计划在三个星期内迅速拿下东巴。印军计划在绝对优势的空军和海军支援下,陆军部队从西面、西北、北面、东面四个方向同时对东巴实施合围,夺取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切断东巴的内部联系。利用向心突击,肢解围歼,一举攻占东巴首府达卡。
评论:制定战略方案,预见力越高,方案越周密,准备越充足,越有赢的把握。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扬长避短,集中原则始终是制定战略的首选。及时将制定的战略方案付诸实施,做好战略的战前准备,战机总是被有准备的人所捕捉到。
实力对比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评论:战争的天平总倾向于实力雄厚的一方,除非采用集中原则,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达到区域的集中,在一定的时空上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以强击弱,以快击慢,否则没有胜算的把握。
战争过程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小规模边境进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面对巴军猛烈的进攻,印军一方面组织力量抵挡巴军的进攻,另一方面在局部地区实施了反击,还出动了大批的飞机对地面作战进行了支援。由于巴军防守薄弱,印军进展顺利,一举攻占巴基斯坦信德省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另外,印军还集中兵力对在克什米尔地区巴军的前沿阵地发起了攻击,虽然伤亡很大,但一举抢夺了巴军50多个哨所。印巴双方在西巴方向重兵对峙,互有攻守,互有得失。印军在西巴的行动主要是牵制巴军,并未计划向巴基斯坦更深远的腹地推进。
评论:按既定的战略目标执行,是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障。有所节约,有所集中。
达卡是东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印军最终攻占的目标。印军计划从西、北、东三面对达卡实施围攻,从南面实施海上封锁。西部印军占领库尔纳、杰索尔、杰尼达、法里德普尔等要地后,越过马杜马提河和贾木纳河,向达卡进攻,北部印军夺取贾马尔普尔和米门辛格后也向达卡挺进,东部印军从昌德普尔、道德坎迪、拜那布巴扎尔一线越过梅格纳河及布拉马普特拉河后也直逼达卡。1972年12月11日,印军各部队竞相向达卡进发,都想抢占头功。印军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直升机和船只,运载人员、枪炮和坦克,越过河流障碍,向达卡逼近。为了加快挺进速度,印军有时利用直升机运送部队,“跳跃式”前进。12月11日晚8时,印军伞兵在达卡西北部实施空降,切断了巴军退路。到12月15日,印军地面部队已从东、北、西三面进抵达卡,空军和海军也对东巴实行了空中和海上封锁,切断了东巴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印度还加强了对巴军的心理攻势。印度所有广播电台反复地播放了马内克肖给巴基斯坦人的一封劝降信,并在巴防区内空投了印有劝降信的传单。为加强心理攻势,印空军还加大了对巴基斯坦防御地区的打击力度,特别加强了对达卡城周围20英里以内所有通道的攻击。达卡巴军在孤立无援,欲战不能,欲退不得的绝境下,于12月16日,宣布实行全线停火,向印军投降。至此,战争基本结束,印度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在战果“非常满意”后,印度立即见好就收,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战争遂告结束。
评论:集中可以集中的资源与力量,包括人员、物资、装备、精神要素,投放并作用于战略目标上,始终是战略主持人执行战略要考虑的首选因素。
战后结果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军伤亡1.1万人,损失飞机41架、坦克81辆、舰艇1艘。而巴军约有9万人被俘,损失飞机86架、坦克226辆、舰艇22艘。印度通过发动这场战争,将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成为独立主权的孟加拉国。一举解除了困扰印度多年的“东巴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