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军长征队伍向贵州进军。这一消息如同一颗原子弹在省会城市贵阳爆炸。贵州军阀各打如意算盘,准备乘机捞一把。蒋介石发来电报,命令贵州省主席、25军军长王家烈“严防赣匪入黔”,“黔军除巩固原防务外,先择重要城镇,构筑碉堡,以防匪之突窜”,却不给一文军饷。军阀门意见很大,不想为蒋介石卖命。只有副军长侯之担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次红军由江西、湘南入黔,委员长早有明令,要我们狙击狠大,配合中央军消灭红军于黔中,我侯之担有4个旅8团人,定当扼守黔北,决不许红军越过乌江,进入乌江以北一步,我愿立下军令状,与诸公共存亡!”王家烈即顺水推舟,命侯之担去乌江抵挡红军。
评论:时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谁能先到达乌江,将决定着整个战局。
乌江号称天险,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水急浪高。侯之担声称:“红军长征,长途跋涉,疲惫之师,必难飞渡。”但红军行动神速,入黔后势如破竹,连取10多县城。1934年岁末,已到达乌江附近的瓮安县小镇猴场。先头部队在团长耿飚和政委扬成武带领下,急行军前往乌江边,着手抢渡天险。而侯之担在江界河渡口、袁家渡、孙家渡部署部队驻守,并且还筑了碉堡。在江界河渡口、袁家渡各有两个团,孙家渡有一个团和一个机炮营,从地下到天上布下阵势,迎接红军到来。
评论:如何把握时间、巧用时间是关系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问题。
红军到达江边后,砍竹做成“蜈蚣筏”。在第二天凌晨露点,在18名战士泅水攀上对岸峭壁后,用竹筏开始强渡。红军两岸夹击,才一个多小时就击溃了候之担的所谓“双枪军”,因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么快,一些部队都还没有进入战斗状态就瓦解了。此后,红军渡过一团人在对岸站住了脚跟,又命工程兵用36个小时在乌江天险上架起了一座浮桥,浩浩荡荡的乌江被踩在了红军的脚下。
红军在敌人疏忽大意,认为其不能渡江的情况下,行动迅速,占据优势地形,在短时间内架桥,保证了大队人马的顺利渡江。
蒋介石在接到红军突破乌江的消息后,大发雷霆,骂侯之担“剿共不力”,命令他“戴罪立功”。而王家烈想在贵州一手遮天的梦想也成了泡影,被中央军架空,反主为客,出入受到盘查。他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评论:跑得快才能抢得到,跑在前面的人才会赢得竞争。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速度的较量。在开端时善用机会,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商战不仅是力量的角逐,更是速度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