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巨头新飞电器破产倒闭,33年老品牌倒下
http://sxy.hc360.com/article-252652.html http://www.sohu.com/a205648938 371785
海豚 2017-11-16 09:31 2017-11-21 10:13
(编者:根据网络资料重新整理编缉)
当年,一句“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可谓火遍大江南北,如今这句广告词马上就要成为绝唱。
一、新飞的现状

今年十月底,格力电器发布了2017年三季报,财报显示,其当期营收为416.9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单季新高。而就在同一时间,河南省老牌家电厂商新飞却因经营不善而向政府递交重整申请,濒临倒闭。
在重整说明中,新飞透露过去几年公司持续亏损,无法彻底挽回局面,迫于资金链压力,唯有停止生产活动。之后,公司将变卖资产获取现金,也将考虑将新飞商标授权给有意合作方使用。
二、曾经的历史与辉煌
新飞成立于1984年,由河南一家兵工厂改造而来。改造之初,新飞电器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地方小厂,改造之初,在创始人刘炳银率领下,转型造冰箱。改造后的前10多年里,在老一代新飞人的带领下,它崛起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冰箱制造企业之一,在家电市场所向披靡,指哪打哪,打哪灭哪。
1988年,新飞销售收入、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税四项指标均居新乡市之冠。
1994年,当时的市场供大于求,新飞急需资金扩大产能。更重要的是,在1993年容声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无氟冰箱的刺激下,刘炳银启动了无氟冰箱的研发,这也需要巨额的资金。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借鉴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制定了“引进外资嫁接和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战略的背景下,河南新飞集团和新加坡丰隆电器以及新加坡豫新电器三方合资,成立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其中新飞集团占49%股权,新加坡两方分别占45%和6%。
1995年,新飞在全国行业排位从第3位跃升到第2位,总产值也突破了1995年的16.25亿元。新飞的所有股东在1996年之后的3年全部收回本息。
1996年,当世界环保组织宣布世界工业将于2000年后停止生产含氟产品时,刘炳银随即率先在市场上推出了绿色概念,中国新飞电器公司于1996年1月第一个开发、投放出了“绿色无氟电冰箱”,新飞无氟冰箱一经面市,便被老百姓疯抢。最火爆时,一张新飞无氟冰箱的订购票,都被炒到了500元。结果“新飞牌”在产品的发展趋势上居同业领先地位。合资当年,新飞投资4个多亿、全国第一条年产60万台的无氟冰箱生产线建成投产。冰箱产量从36万台上升到100万台以上,税后净利润达到3.15亿元,这一年,新飞达到辉煌,创下全国冰箱品牌前三强,与海尔等成为中国冰箱业“四朵金花”,仅排在海尔与容声之后,市场份额一度直逼20%。此后的新飞踏上了一条稳步扩张的道路。
直到2001年,新飞年产量达到36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13%,连续五年稳居行业三甲。
之后新飞走向辉煌,在新飞最辉煌的时候,年生产冰箱达到600万台,被称为冰箱界“四朵金花”中的老大,排在它后面的是海尔、容声、美菱。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最初的几年里,四大品牌一直称霸着市场,而当时的格力还没开展冰箱业务。
2002年,新飞达到欧洲能效A+标准的节能冰箱问世,顶着“耗电量仅0.4度”的节能之王光环,新飞冰箱再次成为市场的宠儿。此后,其他“三朵金花”纷纷跟进,掀起了业界的节能浪潮。而抢占先机的新飞,则趁着这股潮流,在2003年跃居行业第二,仅次于海尔。
2005年丰隆集团抓住了国企改制的机会,以5个亿的价格从新飞集团收购了39%的股份。至此,新飞电器的股权结构变为丰隆集团占90%,新飞集团占10%。
直到2005年,新飞冰箱销量还排名在全国第三,高达300万台。
评论: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竞争,背后是科技的隐形竞争,谁聚焦科技创新,谁的科技顺应时代的发展,引领行业,谁就是行业的排头兵。
新飞曾经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曾经,很多家庭都以买得起新飞冰箱为荣。甚至在有的农村,女方找对象的标准之一就是男方家里有没有新飞冰箱!
在老员工周华的记忆里,早年跟他一批的工友,不少都是托关系,才能进厂当个临时工。因为厂里效益很好。搞对象的时候,穿工服相亲,别人都会高看你几眼,“比西装领带有面儿多了”。

还有一个说法:当年新飞一发工资,员工就担心下班被打劫。以前新飞人穿工服去买菜,菜市场的老板开价总要高一点,知道新飞人有钱。
让老员工们津津乐道的,是当时新飞电器的福利。“食堂24小时开放,随便吃,还不让掏钱。逢年过节,发的东西,吃都吃不完。”
据一位老员工付英礼说,1996年春节,新飞电器为每位职工按照每人10斤羊肉、10斤带鱼、50斤大米的标准,发放了福利。有些家庭因为多人在新飞上班,发的东西太多,只好“央求”时任董事长刘炳银“别发了”。
“宁去新飞,不去银行”成为当时新乡市一些年轻人的口头禅。
三、新飞的衰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两家业务高度重合的企业,最终因战略格局不同而云泥相望,不禁让人一阵唏嘘。
1、昔日大哥成了“杂牌”
随着资本市场的整合,“四朵金花”的命运也归途各异:容声收归海信科龙,美菱被长虹整合,新飞几经易主日渐衰落,逐渐被崛起的美的挤出了四强。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前9个月,新飞冰箱市场零售量、零售额占比分别为2.83%、1.70%,产品均价为2202元,早已被挤出行业前十行列。

尽管停产消息再出,但在电商和部分家电卖场仍能买到新飞电器。在猫商城,狗商城等电商平台上,新飞冰箱还都在参加各自的“双11”活动。在新飞电器官网上,也依然可以下单,但是部分型号库存显示为0件,还有的标注着“暂不销售”。
据某电卖场的相关人员透露,尽管卖场线上线下均有销售新飞冰箱,但买的人非常少,销售表现糟糕。另一家电卖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飞这个牌子,我们店里没有,其他大店有可能会有,但这个牌子很少有门店会有吧!”
“家里上一个冰箱就是新飞的,用了15年没有坏但是太小了果断换了。“新飞冰箱一直口碑不错。”“十一抢的,价格优惠。”记者登录电商网站看到,仅100多条的评论中,购买者多数都因为曾使用过新飞冰箱且售价便宜,而时尚、潮流、技术新这些词语似乎均与新飞冰箱绝缘。
可以说,当年可以摆在家中炫耀的新飞冰箱,如今已经成了无人问津的“杂牌”了。
2、十年不涨工资,员工集体罢工
随着新飞电器江河日下,一线的工人也跟着受苦:福利补贴越来越少,十年没有涨工资!
2012年10月9日,河南新飞电器总部及下属企业数千名职工聚集在总部大门口,开始维权罢工,并拉出横幅:“涨工资,要生存,以理性救新飞”。10月10日新飞电器总部门口出现又一横幅:“三无人”连国庆、张伟添滚出新飞。
当时,有员工列出了一组数字:新飞安装温控表的车间淡季工资890元左右,旺季1200元左右。这远低于新乡市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的2160元。收入的反差使得工人感觉非常不满。
该人士也承认此说法,“新飞工人停工是有历史原因的,可以说是积怨已久。1999年新飞工人的工资是1000多元,当时新乡的平均工资只有不到500元。后来公司给涨过两次,但幅度都在几十元,没有超过100元。”罢工现场,工人还摆放了已故新飞电器领导刘炳银的照片,来表达员工对当前领导团队的不满。人力资源经理上台安抚,台下鸡蛋飞打了过来。
评论:失去了创新的人才,失去了创新的灵魂,或者说创新没有可持续发展,失去了科技领先的战场主动权,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衰败。
四、新飞是如何衰败的?
2005年,新飞电器国有股权再次转让,39%国有股再度落入外资公司手中。至此,新加坡丰隆电器股权上升到90%,且从中方手中拿到新飞电器经营管理权。
2007年底,家电下乡政策试点河南,此后在全国铺开,冰箱业迎来了20%以上的增长期。虽然新飞个位数的增长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新飞一系列的内伤还是被漂亮的财报掩盖了。
2008年3月,为了迎上“家电下乡”拉动的产能增长,丰隆投资4个亿、年产200万台的冰箱生产二部建成投产,新飞一举拥有了年产600万台的生产能力,净利润一度达到两个多亿,直逼刘炳银时期创下的三个亿最高纪录。
在外资全面接管新飞的几年间,新飞急转直下,关闭了空调线、新飞九厂、小冰箱线。入股后丰隆集团派驻的管理层为改变新飞过于“乡土”的品牌形象,投入巨资赞助很多项目,但是并没有树立起与海尔、西门子对垒的高端品牌形象。
“引入外资后遭遇水土不服是拖垮新飞的一大主要原因。”资深家电分析师梁振鹏向记者表示,“新加坡丰隆集团本身不做制造业务,对中国家电市场不大了解,致使新飞错过了多元化发展的机遇。”
外部因素上,家电行业竞争激烈,最近10年冰箱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年份。2010年后,冰箱行业开始迎接消费升级大潮的到来,大部分冰箱品牌已经有意识地研发升级技术和产品,而新飞却仍在原地踏步。
老新飞管理层之间芥蒂不断加深,不少老新飞高层认为,新飞的当务之急应是扭亏为盈,各方面继续加大投入。而新管理层则先从各方面的费用管理入手,导致双方矛盾日趋激化,甚至爆发了罢工活动。
比如在产品设计上,海尔、美的等同价位的产品,它们早就引入了十字冰箱,更加注重漂亮的设计。而新飞由于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升级的速度明显慢于竞争对手,大部分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只能在区域和三四级市场谋生。
此外,在品牌传播和销售方面,广告费用缩减,广告投放的调整,销售价格政策和促销活动的调整,致使新飞在竞争激烈的地区,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评论:在互联网时代,只要失去信息化与网络化,失去了粉丝,一个品牌就会逐渐被大众所遗忘。
今年十月底,新飞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而向政府递交重整申请。
评论:
1、新飞的失败很简单------落后就要挨打。那些不思进取、原地踏步的公司,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惩罚!
2、不同企业的失败,抛去战略失败的层面,其核心皆源于一个根本,就是失去创新这个桥头堡,表面是是产品、服务没有创新,里子里是失去科技、管理的创新,更根本的是骨子里头失去创新的机制,而创新机制的失去,大多源于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及其绩效机制的弱化与混乱,所谓政治清明国家兴,文化清明企业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