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曾是钟表的主要进口国,其中尤以瑞士表几乎垄断了日本国内的钟表市场。从战后重建开始,日本钟表厂商便以生产和销售廉价表开始,开发自己的市场。由于在日本国内市场上,国外的厂商大多对低价表市场加以忽视。例如,瑞士厂商主要是在日本经营中、高价格的手表,因而选择低价表为目标市场(决定点)就能避免与强大的竞争者(以瑞士厂家为主)的正面直接冲突。象日本生产精工表的总公司——服部公司,即将其精工手表的定价限制在65~350美元之间,希冀充分占领低价表市场。随着其在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再逐步向中、高价格市场扩张。
评论:对市场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找到产品市场价格------消费者的空白点。
日本厂商发现瑞士厂家在日本经营钟表,并无强有力的分销系统,而仅仅是凭借大规模的广告活动。因此,日本厂商充分利用其熟知本土地理文化的优势,进行前向一体化。逐步建立他们的分销渠道和经销网点,组织分布全国各地的零售店,以此形成强大的销售力,以便控制这项竞争者的“空白”。不仅如此,象精工、西铁城等制造厂商还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并且采取后向一体化战略,以公司为主干形成企业系列、卫星工厂,即较高的垂直整合。从原材料、零部件直到最终组装形成高度严密的一体化工业作业程序,以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维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以不断扩张它的占有率。
评论:对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分析,找到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弱点。
在前向、后向发展的同时,日本厂商还增强其R&D能力,率先采用石英技术和电子技术,成功地推出石英表、电子表,以取代机械表。然而,手表王国——瑞士的厂商恰恰在这方面丧失了时机,失去了主动。
评论:找到产品的空白点,对产品进行革命性的巅覆------更新换代。
在日本厂商的进攻下,自从60年代以来瑞士表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下降。
到了70年代,由微型电池驱动的石英表的成功开发开始,日本厂商不断推出高寿命、高精确度且低价格的石英表、电子表等名目繁多的新型手表,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机械手表,使得世界手表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瑞士厂商仍然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并未采取有效的反击战略。凭借重大的科技突破,加上瑞士钟表业的反应迟钝,为日本厂商夺得世界手表市场的霸主地位提供了天赐良机。
例如,西铁城表是日本生产手表的主要厂家,它早先凭借石英技术占领了世界不少市场,然后它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太阳能手表,稍后,又推出了世界上走时最精确的高频石英表(西铁城石英美加表),每年的误差仅为三秒钟,而且表身非常轻薄,附带功能众多,可同时用数字和指针来指示时间。
评论:顺应世界科技潮流,集中资源聚焦研发,突破一点,赢得全局。
最终,日本手表市场最终大部分为日本厂商所攻占,只是留下了一块价格最为昂贵的小市场给瑞士人。日本厂商凭借其R&D的能力,不断开发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创造新的产品,来猎获新的市场机会。
到了70年代后期,不仅在日本国内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日本人也依靠建立在前向、后向一体化及最新科技基础之上的低价格和高质量的竞争优势,在一个个目标国家里,赶走了瑞士人。
(根据《新竞争》第288页、第155而等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