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计算机行业中,日本曾经以黑马之态加入,并迅速发展,大有与美国分庭抗礼并取而代之之势。纵观日本计算机业崛起的历史,可以充分说明集中战略的强大威力。
日本是一个人口稠密、国土狭小、资源贫匮的国家,因此,日本政府认为,若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具有长远利益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上。在将这种“科技立国”的战略思想转化为实际的产业运行上,是通产省-----这只“看得见的手”指引着产业组合、调整的方向。
评论:战略是任何竞争的基石,发动竞争之前,战略先行。日本在计算机领域,从国家的高度,就制定的战略集中配置资源进行中长期发展竞 争的政策。
通产省成立于1949年,在引导日本经济运行中扮演重要的指挥和协调的角色。它与大藏省(财政部)和日本开发银行关系最为密切,对银行投资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力。通产省的作用是:以使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上处于有利地位为目标,选择日本经济核心的战略产业,通过各种产业政策,将资源导入战略产业,全力扶植该产业的成长。早在50年代初,通产省即选定了钢铁、汽车、电力、造船等四大产业为战略产业,通过其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集中全日本的财力,重点扶植战略产业,以战略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它工业部门的发展,为日本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基础。
为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领先,50年代末,日本又雄心勃勃地选定计算机行业为新的战略产业,指定其为优先融资的对象,使该产业能够优先取得低利率的长期贷款,而与其同时,美国的同业厂商在筹措资金上却处于不利地位。
评论:政策从外部环境上,为厂业的战略集中提供条件,创造竞争力政策环境。
1958年,日本六家公司,NEC(日本电气)、富士通、日立、东芝、三菱电器、冲电气开始进入新兴的计算机产业。当时,日本计算机生产落后美国20年。
评论:如何制定弱者的战略,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日本政府允许IBM在日本设立独立子公司,以为日本厂商换取IBM的技术专利,同时这六家日本公司不断研究IBM、分析IBM,将IBM的计算机逐一分解,分项研究以模仿IBM,绞尽脑汁。
评论:弱者追随成功者,目标明确,才有争的机会、赢的机会;采他人之才,避免成功者曾经所犯的错误,并使弯道超车成为可能,为之创造条件。
在日本国内市场,通产省发起“购买日货”的政策,以使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各个产业都来订购日本生产的计算机,而且日本政府支配的日本开发银行以及其它银行都以低利率向日本计算机厂商提供信贷,以保证日本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这样一来,IBM不仅仅与日本电脑厂家对抗,它还同时要与日本政府竞争。自从60年代以后,羽翼开始丰满的日本厂商在国内计算机交易的报价上往往都比IBM等外国竞争者低40%,由此不断地将外国厂商赶出日本市场。日本的电子计算机厂家为了向国际市场扩张,首先选定了一些中等开发的国家,因为在那里,以IBM为首的美国强大的厂商或者势力较弱,或者尚未染指。例如,雄心勃勃的富士通公司在向国际市场扩张时,它的目标虽然是美国市场,但是它却首先选择了澳大利亚作为其试验市场。因为在那里,竞争较不激烈,且它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相似,所以在那里首次外销电脑。即使发生错误也影响不大。正是有了多年的国外电脑经营的经验,富士通在70年代中期才敢于进犯美国市场。
评论:找到竞争对手的弱点、市场空白点,集政府的力量,集中资源进行竞争。
随着电脑产业的逐渐成熟,以及1970年IBM推出了370系列大型主机,使得日本政府更加重视计算机产业,在通产省的领导下,为了集中日本一切计算机产业的资源共同对付强大的劲敌IBM,日本电脑厂商被组成三大战略集团,即:
富士通与日立集团
三菱与冲电气集团
NEC与东芝电器集团
并且,各战略集团都有明确的战略分工,即富士通与日立集团的主要作战方向是开发能与IBM兼容的大型计算机主机;三菱与冲电气集团将集中资源于研制较小型的能与IBM兼容的电脑;NEC与东芝集团的主攻领域是设计出与IBM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希冀独树一帜,以与IBM对抗。
评论:为了加强竞争力,从国家的高度,内部资源进一步整合-------集中。
在合作进行研究时,这三个集团并未成立共同的研究室,相反,研究工作分别在各公司的实验室进行,在经过开会协调之后,把研究的成果让对方分享。所有的研究成果最后都送到代表六家计算机公司的研究协会,其基本研究成果可以让每家公司完全分享,再由各公司自行开发出实际的产品,使整个行业都受惠。
评论:为了达到集中,必须协同,通过协同达到更大的集中。
日本这六家计算机厂商在国内市场是互相竞争、势不两立的对手,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欧美市场上)却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因为不合作,单个独立作战,则根本不是IBM的对手,每一厂商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计算机战略集团在日本政府的大力协助下,在厂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共同努力下,到80年代中期,日本计算机产业的水平与美国的差距由20年缩短到了只有4~5年。
(根据威廉.大内著《M型社会》及《新竞争》等编写)
|